心肌病定义为: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按病因和病理心肌病被分为三型:①扩张型心肌病;②肥厚型心肌病;③限制型心肌病。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心肌病早期症状
●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
【早期症状】
察颜观色早发现
俗话讲,无病早防,防患于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补牢未为晚。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
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心脏病呢?那就是察颜观色: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心肌病的病因
1.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2.继发性心肌病
常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原因多见于严重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细菌或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者其毒素影响心肌,引起心肌病,即所谓的心肌炎后心肌病。
(2)代谢性原因最多见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病。其次为家族性糖原累积症、脚气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等引起心肌改变。
(3)内分泌性原因常见的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导致心肌病变。
(4)结缔组织疾病多见于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引起心肌损害。
(5)缺血性原因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导致心肌病变。
(6)过敏性原因多指磺胺药、青霉素以及其他药物过敏引起的心肌改变。
(7)中毒性原因烧伤、白喉、伤寒等细菌毒素直接损害心肌引起心肌病。
3心肌病的分类
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按病因和病理心肌病被分为三型:①扩张型心肌病;②肥厚型心肌病;③限制型心肌病。
1.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指的是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一种心肌损害,引起心脏扩大,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的一种心脏病。一般所说的心肌病是指原发性心肌病而言。
按病因和病理予以分类,被分为三型:
(1)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张为特征。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也有称之为充血型心肌病。最常见,占心肌病的70%~80%。
(2)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肥厚为特征。由于不少患者有室间隔不对称肥厚而造成心室流出道梗阻,故以往称之为梗阻型心肌病,实际上还有部分患者虽有心肌肥厚并不造成梗阻。此型占10%~20%。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瘢痕形成为特征,心室腔可能闭塞。过去以心肌瘢痕形成而无肥厚者为限制型心肌病;心室腔因纤维增生及附壁血栓而闭塞者为闭塞型心肌病,现在将这两种情况合并成限制型心肌病。
对于不能分入上述各型,具有轻度异常,进展或者不进展为显著心肌病的患者,列入“未定型心肌病”或者“隐匿性心肌病”。
2.继发性心肌病
继发性心肌病又称“特异性心肌病”,指由已知原因或者是发生在其他疾病之后的心肌改变。
4心肌病的检查
心电图检查
心肌病图册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以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为主,少数出现病理性Q波。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常示左室肥厚及ST-T改变,部分出现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
限制型心肌病:心电图示低电压、心房和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体格检查
肥厚型心肌病:体检心界可向左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第二心音常分裂。
限制型心肌病:查体心脏搏动弱、心音纯、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不齐。
超声心动图检查
扩张型心肌病:示心脏各腔室扩大,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左右心室流出道扩大。
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二者厚度之比多大于正常的1.3:1。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室造影检查常可确诊。
限制型心肌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腔狭小、心尖部闭塞、心内膜增厚和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
其它
心室造影检查可看到肥厚型心肌病示的心室腔缩小,肥厚的心肌凸入心室腔内。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检查中,X线可看出心脏轻度扩大,部分可见心内膜钙化阴影。
5心肌病的手术方法
(1)心脏移植:始于1968年,手术后1年存活率达83%,5年存活率大于70%。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供体缺乏,手术操作复杂,以及排异反应等不利因素,尽管。
(2)心肌成形术:心肌成形术或称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始于1985年,手术后1年存活率达83%。
(3)部分左室心肌切除术:部分左室心肌切除术(心室减容术)或成Batista手术始于1994年,1年存活率为63-82%。基本方法是在左室侧壁楔形切除心肌75-150g,然后缝合室壁,这样就减小了心室容量,减小了室壁牵拉张力,提高了心肌收缩了,增加了心脏搏出量。
(4)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始于1994年,手术后1年存活率为75%。方法是将二尖瓣口直径缩小,保留二尖瓣解剖结构(瓣叶、腱索和乳头肌)。恢复左新式正常几何形状,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还有的患者行"心脏双口成形术",即在做二尖瓣成形术的同时又行三尖瓣成形术,以期改善心脏功能。据文献报道这种术式因效果不确定,仍在试行中。
(5)左室辅助装置:这种手术方法是将体外泵装置的两端,分别置于左室腔的心尖部位及主动脉上。这种辅助装置主要为扩张型心肌病晚期患者在等待心脏供体时所用。个别患者是使用该装置6个月后左心室缩小,心功能有所好转,于是撤离了左室辅助装置。这种辅助装置比较笨重,是人工心脏的雏形。
(6)人工心脏:此方法是在左室辅助装置的基础上缩小了体积,将其置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腹部皮下或胸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