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健康成长就需要我们对宝宝进行更加细心的观察和照顾,其中有很多婴儿在做体检的时候医生总会观察宝宝的腿纹是否有不对称这样的现象,一般出现宝宝腿纹不对称就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都是由于宝宝髋关节发育不良所导致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宝宝以后的成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宝宝的正常走路姿势,婴儿腿纹不对称怎么办?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婴儿肥嘟嘟就是好吗
1、婴儿期肥胖必然影响将来健康吗?
宝宝超重肥胖是否会对儿童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因为2岁以下宝宝的超重肥胖,与成人时的超重肥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也有一些证据支持,婴儿期体重增加过快会造成1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2、看上去胖的宝宝一定超重吗?
说到超重肥胖,人们马上联想到宝宝的体重。然而,不少体重远超过同年龄孩子平均体重的宝宝似乎并不那么胖,而有些看上去肥肥的宝宝似乎体重也不是那么重。确实,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并不只能按体重来评判,必须同时结合宝宝的身长。有些宝宝是很重,但同时身长也明显超过同年龄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并不算超重肥胖;相反,有些宝宝比别人矮一截,妈妈还在为宝宝“不够份量”而发愁,结果宝宝却已经属于超重肥胖儿。因此,要正确判断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必须根据宝宝的身长来评估。
3、母乳喂养的胖宝宝需要断母乳吗?
有些妈妈很委屈,自己完全按照最健康的方式以纯母乳喂养宝宝,但宝宝就是长得飞快。难道为此而不得不断奶吗?当然不必。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些纯母乳喂养的超重肥胖宝宝中没有发现何影响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的证据,这些宝宝在一岁多断奶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妈妈可以继续放心喂奶。宝宝出生后的4~6个月内以纯母乳喂养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判断宝宝肥胖的方法主要有这几种:
(一)根据体重评估
肥胖度=(实测体重一平均体重)÷平均体重
在±10%的平均体重的范围中为正常,大于平均体重10%~19%之间的为超重。
(二)根据体重和身高评估
体重和身高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关因素,身材高的人体重亦重。有的小儿身材很高,体重超过了标准,如单根据体重来评定可以评为肥胖,但如结合身高来评定却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结合身高来评定肥胖更为准确,而且可以不考虑年龄的因素,应用更为方便。如果小儿的体重大于同性别小儿相应身高体重的第97百分位数(将100个相应身高的小儿的体重从最轻的排队排到最重,第97个小儿的体重即为第97百分位数),那么可以认为这小儿是肥胖。同样,根据上述标准,也可根据相应身高的体重,或相应年龄的体重来评价小儿肥胖的程度。
(三)根据皮褶厚度和中上臂围评估
由于小儿肥胖是体内的脂肪超过了标准水平,因此测量小儿身体内的脂肪是一个最精确的方法。但要测量小儿全身脂肪比较困难,测量时又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不可能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测量小儿皮褶厚度来评价,即测量小儿上臂三头肌的皮褶厚度。
(四)根据体块指数(BMI)评估
小儿体块指数是根据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千克/米2)所得。在成人超过25千克/米z为超重,超过30千克/米2为肥胖。
(五)腰围与臀围比
腰围与臀围比是表明脂肪分布类型的指标。腰、臀比高为中心性肥胖,肥胖的并发症如冠心病等发生率高;腰、臀比低则为周围性肥胖。一般男性>1.0、女性>0.85为中心性肥胖,但该指标主要作为成年人的诊断标准,目前还缺乏作为小儿的诊断标准。
2婴儿腿纹不对称怎么办
一岁以内多观察
“家长可以耐心观察,如果孩子的腿纹不对称,日常生活中又有如下症状,那就更要引起警惕了。”一岁以内的孩子,腿纹是否对称可以作为参考,孩子学走路后,更多判断则来自于孩子的活动。如果孩子腿纹不对称,加上下面这些症状,八成是髋关节脱位或出了问题。
普通孩子在一周岁左右时会独立行走,孩子到一岁半还不会走路,或步态不稳,蹒跚、摇摆,像只摇摇摆摆的小鸭子,容易摔跤。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走不稳是缺钙所致,购买补钙产品给孩子吃,结果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就认定自己的孩子因遗传因素走路晚,没有细心观察孩子其他不正常现象,也会延误治疗。
大腿内侧、腘窝皮肤褶皱增多、加深或不对称;蹬踩力量较弱。双腿不爱运动,在把尿等需要把双腿分开的活动时表现出抗拒,喜欢合上双腿。
孩子越大治疗越复杂
“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患有髋关节脱位,通过正确的整复及固定及矫正,有望痊愈。1-2岁的患儿因脱位时间长,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挛缩,在复位之前要通过牵引,再用石膏固定数月,能进行纠正。超过2岁的孩子往往需要通过手术矫正了。”专家介绍说,早发现,早治疗对孩子的髋关节脱位治疗,很有好处。
蛙式试验检测
检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家长易掌握的方法是“蛙式试验”,即将小孩平放在床上,观察双腿是否等长,再将小孩屈膝屈髋,并向外展开髋关节,正常小孩的膝盖外侧可以触及床面,如果不能,就需要到医院骨科进一步检查。
给小儿把尿时注意,孩子的髋关节处有没有弹响或异常活动,如果有,也需要引起警惕。
这些腿纹都是不对称
一 位置不同 将孩子翻身后,发现孩子大腿的纹路高低不一,一边高一边低。
二 数量不同 孩子一条腿有三条腿纹,另一条腿只有一条或两条。
下肢的大腿纹和臀部纹不对称(图1)是很多家长问的问题,最担心的是有没有单侧髋关节脱位。这是一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如能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可以请儿科医生或骨科医生检查,
1. 检查时,婴儿仰卧位,双下肢是否等长,正常为等长,单髋关节脱位时,双下肢不等长;
2.平卧位屈髋屈膝两足放床上,如双膝高低相等为正常,单髋关节脱位时,双膝高低不相等,进一步确诊可做B超检查。
3母婴四种交流可让宝宝更聪明
触觉交流
母婴间的触觉交流,最常见的是母亲为婴儿授乳。因为,授乳已不单是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而且为婴儿最初的触觉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婴儿以其最为敏感的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着温暖的乳房后,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这对其智力发育起催化作用。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也会获得同样的效果。高桥的研究发现,一生下来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发音迟缓,性格孤僻而难与同龄儿和睦相处。
视觉交流
婴儿出生一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但中心凹尚未发育成熟,故其可见距离不会超过40厘米,可见区限于45度,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不过,此时他们对于人脸,特别是人眼已有识别能力。母亲在喂奶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因此,婴儿可在吃奶速度和进奶量上,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失去这种交流,婴儿吃乳时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当然,除授乳以外,平时多与婴儿作对视交流,也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发育。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母亲在使用奶瓶授乳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
嗅觉交流
生物学研究证实,人类在视觉相当发达后,嗅觉便开始退化了。但是,婴儿的嗅觉却相当灵敏。刚出生几天的婴儿,便能闻出气味的好坏。在试验中,如果把浸过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鼻端,婴儿会顿时止哭而做出寻乳的姿态。由于婴儿能嗅出是不是母亲,故高桥提出,婴儿期由母亲陪睡可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其智力发育。他指出,那种不停更换陪睡者的婴儿,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睡眠时间和质量均大幅度下降。这对其身心发育不利,严重者可导致婴儿发育迟缓和幼儿期心理障碍。
听觉交流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一周后,即能分辨出人声或物声。这是因为,婴儿自出生起,便有声响需要,并能从各声响中产生“诱发效应”,从而很快以声音辨别是不是母亲。可别小看母亲与婴儿间的“对话”,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在对婴儿说话时,他会动手动足,一副满足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多与婴儿“对话”,可使大脑正处在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为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上,缺乏母婴语言交流的婴儿,发语均迟于有母婴语言交流的同龄儿,且发语不清,表情不活泼。
由此可见,年轻妈妈和婴儿的密切接触与交流多么重要。千万不要囿于快节奏生活等种种原因,忽视了身边的小宝贝。别忘记,婴儿需要母亲带他认识这个新鲜世界。
4宝宝春季户外锻炼必知的要点
在进行运动锻炼之前,父母要带宝宝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工作,初春的温度仍然较低,宝宝的肌肉、关节仍然较为僵硬,热身准备可以让宝宝的神经和肌肉都兴奋起来,避免扭伤。
春季锻炼时宝宝最好戴一顶透气性较好的帽子,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防止在出汗后吹风受凉。在锻炼前衣服为宝宝穿厚一点,热身后可脱掉一件,锻炼后及时穿好衣服,等回到室内后再更换衣物。
为宝宝准备一双合适的运动鞋,以透气性好、摩擦力大、弹性较好为宜,让宝宝可以自由地跑步、跳跃,防止宝宝筋骨受伤,避免穿皮鞋或塑料底的鞋子进行锻炼。
春季天气干燥且风较大,因此锻炼时要教会宝宝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时尽量缓慢以防止冷空气快速进入呼吸道,呼气时要迅速以尽快排出废气,运动量大时可以半张口但避免大口吸气。
5春日宝宝运动的8个注意要点
宝宝春日运动的8个注意要点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体的各种机能也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此时多参加运动、锻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冬季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缓慢,负责把血液运送到组织器官中去的毛细血管关闭起来。然而,一旦春回大地,人体就发生另一种变化,如血液循环加快,将大量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各组织器官,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与此同时,排泄器官也加紧工作,把代谢废物迅速推出体外;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活动空前活跃,代谢异常旺盛,这些变化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春天常被人们称为生长发育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从事体育锻炼,将能更好地促进生长发育。
春季锻炼还有利于调节情绪。春天一般人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多梦、思维活跃而难以集中,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春困”症。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佳方式就是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和爱好,寻求各自的雅兴,舒畅情志。
宝宝初春运动8注意
1、初春运动不宜大汗淋漓
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条件下,在健身运动中身体活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易使身体受凉感冒和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在春天身体需要一个阶段的调整才能适应较大的运动量。这时如果突然加大运动量,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消耗。
2、锻炼时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
因鼻子里有很多毛,它能滤清空气,使气管和肺部不受尘埃(微博)、病菌的侵害。
3、注意防寒保暖
初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早晨锻炼时,衣服不能穿得太少。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遇到风沙天气时尽量选择避风的环境锻炼,雾天里要尽量选择空气流动大的环境锻炼。健身时间可选择14:00至20:00。研究表明,14:00之后,人体机能开始上升,17:00至19:00达到最佳,锻炼选择在此时比较适宜。晨练也可以,但必须选择空气环境好的地方。初春万物复苏,空气中有很多对人体有利的负离子,易于人体吸收。但初春早晚依然较冷,且气候多变,所以户外运动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4、多饮水
当前气温尚低,人们锻炼时往往忽视饮水的重要性。事实上,此时气候较为干燥,运动中又要大量排汗,所以此时锻炼应注意水分的及时补充。
5、做足准备运动
要循序渐进、因人制宜,且运动前做足准备活动,防止外伤。
6、锻炼要长期坚持
健身贵在持久,而生活中很多人健身都是“三分钟热度”,因而健身效果不明显。所以,合理选择健身项目,让自己能够长期坚持非常重要。骑自行车、登山、快步走、打篮球、踢足球等都是不错的户外运动项目。
7、锻炼身体要全面
既要选做四肢伸展的动作,又要顾全背腹和胸腰部的屈伸动作。在锻炼中或锻炼后,不要在茸茸草地上随处躺卧,因为这样会引起风湿性腰痛或关节炎。锻炼时的最高心率应在每分钟130~150次左右。
8、锻炼时间要选对
在初春时晨练不要太早。这是因为早春二月,清晨气温低,冷气袭人,如果太早外出锻炼易受“风邪”的侵害,轻者患伤风感冒,重者引发关节疼痛、胃痛、面神经麻痹、心绞痛等病。另外,黎明或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空气并不清新,因为植物在夜间放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较高,须待日出后植物才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空气新鲜度才能逐渐增高。所以春季晨练以太阳将出来时起床锻炼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