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armatumDC.的果实。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具有温中燥湿,散寒止痛,驱虫止痒之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竹叶椒的功效与作用
温中燥温;散寒止痛;驱虫止痒。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根、果:胃腹冷痛,胃肠功能紊乱,蛔虫病腹痛,感冒头痛,风寒咳喘,风湿关节痛,毒蛇咬伤;
叶:外用治跌打肿痛,痈肿疮毒,皮肤瘙痒。
①《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2竹叶椒的配伍
1、治胃痛,牙痛:竹叶椒果3-6g,山姜根9g。研末。温开水送服。
2、治痧症腹痛:竹叶椒果9-15g。水煎或研末。每次1.5-3g,黄酒送服。(1-2方出自《江西草药》)
3、治虚寒胃痛:(1)土花椒果3-6g。水煎服。(《浙南本草新编》)(2)竹叶椒果6g,生姜9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4、治腹痛泄泻:竹叶椒6-9g。煎服。
5、治蛔虫性腹痛:竹叶椒6g,苦楝皮9g。水煎服。服时兑醋适量。(4-5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3竹叶椒的形态
竹叶椒又名:土花椒。高3-5米的落叶小乔木;茎枝多锐刺,刺基部宽而扁,红褐色,小枝上的刺劲直,水平抽出,小叶背面中脉上常有小刺,仅叶背基部中脉两侧有丛状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轴均被褐锈色短柔毛。叶有小叶3-9、稀11片,翼叶明显,稀仅有痕迹;小叶对生,通常披针形,长3-12厘米,宽1-3厘米,两端尖,有时基部宽楔形,干后叶缘略向背卷,叶面稍粗皱;或为椭圆形,长4-9厘米,宽2-4.5厘米,顶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对最小;有时为卵形,叶缘有甚小且疏离的裂齿,或近于全缘,仅在齿缝处或沿小叶边缘有油点;小叶柄甚短或无柄。花序近腋生或同时生于侧枝之顶,长2-5厘米,有花约30朵以内;花被片6-8片,形状与大小几相同,长约1.5毫米;雄花的雄蕊5-6枚,药隔顶端有1干后变褐黑色油点;不育雌蕊垫状凸起,顶端2-3浅裂;雌花有心皮3-2个,背部近顶侧各有1油点,花柱斜向背弯,不育雄蕊短线状。果紫红色,有微凸起少数油点,单个分果瓣径4-5毫米;种子径3-4毫米,褐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4竹叶椒的选方
①《贵州民间药物》:"味辛,性温。"
②《江西草药》:"性温,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功用主治】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①《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服,每次0.5~1钱。外用:煎水洗。
【选方】①治胃痛、牙痛:竹叶椒果一至二钱,山姜根三钱。研末,温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②治痧症腹痛:竹叶椒果三至五钱,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钱,黄酒送服。(《江西草药》)
中药大全
5红花椒和青花椒是同一种椒吗,区别在哪
青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的干燥果皮。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苏等地。此外,内蒙古、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亦有分布。销全国,多作药用。红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果皮。主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此外,青海、山东、四川、湖北等省亦有分布。销国内,多作食用和药用。红花椒与青花椒形状相似。仅前者外色棕红或红紫色,香气特殊,味辛辣麻舌持久;而后者则灰绿至棕绿色,颗粒略小,气香,味微甜而后辛为异尔。至于类似品竹叶椒、野花椒均似红花椒,仅色稍淡,形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