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指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脑出血、脑梗塞、脊髓灰质炎、脑瘫、末梢神经炎、帕金森病、脑外伤、癫痫、面瘫等。这些疾病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脑、脊髓、外周神经等神经系统组织的器质性损害,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下面是神经疾病之针灸疗法对其他脑病的研究,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吧。
目录
1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
神经病指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脑出血、脑梗塞、脊髓灰质炎、脑瘫、末梢神经炎、帕金森病、脑外伤、癫痫、面瘫等。这些疾病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脑、脊髓、外周神经等神经系统组织的器质性损害,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主要症状为感觉麻木、肢体瘫痪、抽搐、肢体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一般思维能力、判断力都是正常的。体格检查会表现出神经定位体征,即神经控制区域感觉运动的异常表现,或其他功能异常。这类疾病通过CT、肌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可以明确病因。
精神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的思考、行动和行为心理活动持续明显异常;不能是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行动是困难的一般理解,怪诞,鲜明;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除了少数人继发性有机疾病外,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明确病因,只能依靠症状来诊断。
神经症的治疗却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实施,正象外行人自作主张给亲友或自己服药,不能正当地称为药物治疗一样。求神拜佛也有可能对病人产生好的心理作用,但不能说这是一种心理治疗。
2神经疾病之针灸疗法对其他脑病的研究
散见的文献中报导了针灸对脑缺血性脑病作用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研究,痴呆、帕金森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在应用温和灸人迎穴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研究中,以经颅彩色多普勒测定其艾灸前后脑血流的变化,发现艾灸后患者脑血流量及临床症状等有明显的改善。有学者研究了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及血浆TXA2、PGI:的影响,发现针刺能明显阻断脑水肿的形成过程和/或改善脑水肿,可调整TXA2和 PGl2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对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引起的血管强烈收缩、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大量聚集等血瘀证起到益气化瘀通络的作用。郭氏等在研究证实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颅内血流状态有良好调整作用,并对细胞外急剧变化的Na+、K+浓度有调整作用之后,又观察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区细胞外Ca2+浓度影响,发现该法对胞外ca2+浓度有降低作用。电针还可有效降低脑组织中Glu、Asp的含量,阻止神经元继发性坏死。
此外,在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中,有学者发现针刺对帕金森病(PD)模型鼠尾核和中脑内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提高效应,并能使病理性增高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至正常水平,揭示了针刺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性作用。痴呆研究中有报道用老化度评分、十字高架迷路实验、穿梭箱实验等行为学实验方法,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8)行为学特征进行系统观察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醒脑开窍针法的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延缓衰老、改善低恐怖不安状态、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
3神经病有哪些症状
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胶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缩以及无力等均是最常见的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另一类是破坏症状,表现为瘫痪。
神经病与精神病常可并存,如散发性脑炎往往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麻痹痴呆患者亦可早期即出现神经症状。但这种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病史和体格检查十分重要,脑脊液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脑电图也往往能提供重要线索。神经系统影象学检查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起重要作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定量脑电图、神经系统诱发电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眼震图等新技术均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4神经病是怎么回事
感染
包括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胸痛、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库鲁病或属慢病毒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能由麻疹病毒的突变株引起;寄生虫侵染,如脑型疟疾、脑型并殖吸虫病、脑型囊虫病;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性、隐球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亦可致脑膜脑炎。一部分癫痫的病因是脑膜或大脑皮质感染后局部瘢痕形成为病灶。
中毒
包括金属中毒,如铅中毒可致外周运动神经麻痹、铅中毒性脑病,汞、砷、铊中毒亦影响神经系统;有机物中毒,如酒精中毒、巴比妥类中毒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机磷中毒使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细菌毒素中毒,如肉毒中毒可致颅神经麻痹和四肢无力,白喉毒素可致神经麻痹,破伤风毒素可致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动物毒(腔肠动物、贝类、毒蚊、蜘蛛、河豚等所含毒素)亦可致神经症状(肌肉软弱、瘫痪、抽搐、共济失调等)。
遗传缺陷
许多影响神经系统的代谢病(如苯丙酸尿症、糖原贮积病、粘多糖病、脂质贮积病)、变性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帕金森氏病、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等)和肌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高、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营养障碍
夸希奥科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一个类型)患者可有震颤、运动缓慢、肌阵挛等神经症状。维生素A 缺乏或中毒均可致颅内高压症。维生素B族缺乏可影响神经系统,如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表现为多数周围神经损害,维生素B12缺乏可致亚急性联合性退行性变。
免疫损伤
预防接种后脑炎可能是疫苗中所含蛋白质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感染后外展神经麻痹、感染后舌咽神经麻痹等可能为周围神经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结缔组织病属自身免疫病,可累及神经系统,如风湿性热可表现西德纳姆氏舞蹈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如弥漫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视神经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脑桥中央型髓鞘融解症等。重症肌无力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代谢紊乱
除上述遗传代谢病(如糖原贮积症等)可影响神经系统外,后天获得性代谢病,如缺氧、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尿毒症、低血糖、肝性脑病等,均可伴神经系统症状。
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脑的髓鞘化,刺激RNA和蛋白质合成,克汀病患儿脑发育迟滞,并可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伴震颤及腱反射亢进。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不足,致周围神经脱髓鞘,出现神经障碍。
先天畸形
由病毒或毒素等致畸因子引起,或为遗传性。如脊柱裂、先天性脑积水、脑穿通畸形等。
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疾患、血液成分致变、血流动力学紊乱、或栓子等可引起脑血管疾病。
异常增生
组织异常增生可形成肿瘤。可见于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
5神经病学中的抑郁障碍
癫 痫
自古就有抑郁障碍同癫痫关系的描述。历史上的人物如希波克拉底和Aretaeus都讨论了两者间的密切关系(Lewis,1934)已经有如下报道:
发达国家,约2%的人口患癫痫。
颞叶癫痫病人中的20%左右患中度或重度抑郁(Currie等,1971)。
患有医学上难治性的复杂的局部发作的病人中,62%有抑郁病史,在这些62%病人中,有38%符合重性抑郁的标准(Victoroff等,1990)。
在患癫痫的人群中,癫痫发作期间的抑郁发作(发生在癫痫发作间歇期)是最常见,也是临床最重要的抑郁障碍。通常是中到重度抑郁,带有一些特征。包括高度焦虑、神经质、敌意、悲伤、强迫、依赖、性兴趣改变、偏执、易激惹、缺乏幽默感、异常情感和幻觉(Mendez等1986或Robertson等, 1987)。出现抑郁的个体经常有显著的抑郁障碍的病史、故意的药物过量及蓄意自伤史。严重程度与癫痫病呈显著相关。
周边发作性的抑郁障碍(发生在发作期的前后)不常见,而当发生时,有严重的后果。患有复杂的局部发作的病人当出现周边性抑郁时,已知有自杀企图。
药物治疗
由于认为抑郁情绪继发于癫痫发作,处理应直接针对发作的治疗,通常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而且AEDs本身也能影响心境。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已显示可改善心境;也已有苯巴比妥, felbamate和Vigabatrin与抑郁障碍有关的报导。
减少用药的种类已显示可改善心境。(见第三章有关停药的信息)。如果单一治疗是可行的,并且将所有其他的疾病因素(如癫痫类型)都考虑进去,卡马西平似乎是最合适的AED(Robertson, 1997)
在癫痫病中,抗抑郁剂的使用尚无很好的记录,有些药物(例如阿莫沙平、布普品(bupropion)、氯丙咪嗪、马普替林、米安舍林和曲唑酮)可降低抽搐发作的阈值。但是三环类抗抑郁剂多虑平能改善抑郁症状而不显著影响抽搐发作的活性(Ojeman等,1983)
因为多数AEDs有镇静的副作用,许多临床医师喜欢使用不带有或较少有镇静的SSRIs来治疗抑郁障碍。如果优先使用带有镇静副作用的抗抑郁剂,应以低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加量。
由于受抗抑郁剂的影响,如有可能应定期监测AED浓度,开始按周,以后按月监测。例如,丙咪嗪、去甲替林和维络沙嗪(viloxazine)已显示出可增加苯妥英的浓度,同时维络沙秦能引起酰胺咪嗪的中毒。
当治疗癫痫合并抑郁的病人时,应密切注意观察。由于在这些人群中,自杀和自杀企图并非少见,要考虑到当超量服用抗抑郁剂时,其毒性应较低。当然若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应停用抗抑郁药。
非药物治疗
最初,发作间的抑郁现象的治疗应针对可能的原因。例如,如果一个病人对癫痫的诊断有抑郁反应,劝慰是最适合的。由于高发作频率而干扰了心理社会功能,可能装扮成抑郁障碍的表现,减少发作频率的行为方式(如,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放松)也可尝试。
认知行为和人际间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方法,尤其对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抑郁障碍的患者(见表4.1)。可单独使用支持性治疗或同正规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相结合,这比单独使用每种治疗效果更好(Robertson, 1997)
当抑郁障碍严重、有精神病性特征或自杀成为真正危险时,ECT是合适的选择。相矛盾的是,在使用ECT治疗期间,有些患有严重抑郁症状的病人有很高的癫痫发作的阈值(Robertson,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