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注意缺陷障碍。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国外发病率高于国内,国外发病率大约15%,国内不到10%,男孩多于女孩。
目录
1如何应对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做作业拖拉,不断地以喝水、吃东西、小便等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有些患儿表现为凝视一处,走神,发呆。这种表现和儿童所处场合不同,从事的活动不同有关。多动儿童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者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兴趣或者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症的症状可减轻。
2)活动过度:活动过度为另一常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常在凳子上扭动,或站起。话多,喧闹,插嘴,惹事生非,以引起别人注意。喜观玩有刺激的游戏或者喜欢看有动感或者跳跃的画面。
3)冲动性: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奋,易受挫折。
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5)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半数左右患儿可见有神经系统软体征,表现为快速轮替动作笨拙,共济活动不协调,不能直线行走,闭目难立,指鼻试验阳性,精细运动不灵活,部分患儿可有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等。
儿童多动症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般认为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度脑损害是重要因素,主要与脑外伤、中毒等有关。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和遗传以及食物迟发过敏关系密切,多数患儿自婴幼儿时期即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食较困难、大便不成形,容易腹泻和便秘,容易有湿疹以及其他皮肤过敏现象。
诊断:根据病史基本就可以诊断,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所以目前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 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症状中的八条:(1)常常手或脚动个不停或在坐位上不停扭动。(年长儿或少年仅限於主观感到坐位不安)。(2)要其静坐时难以安静坐。 (3)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4)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5)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6)难于按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如不做完家务事。(7)在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8)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9)难以安静地玩。(10)经常话多。(11)常打断或干扰扰乱别人的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12)别人和他/她说话时常常听非听。(13)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铅笔,书和作业本)。(14)常常参与对身体有危险的活动而不考虑可能导致的后果。
药物治疗
国外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中医中药在治疗多动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食物迟发过敏引起的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调脾胃和补益肝肾的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对于西药,在副作用方面也要少很多。常用的西药有以下几种:
1)哌醋甲酯:即利地林,目前是常用药物。其每次剂量为5~10mg,每日2次,于早、午服用。傍晚不用,避免引起失眠。
2)右旋苯丙胺:也是常用药物,剂量为每次2.5~5mg,每日2次,早、午服用。多数患儿每日用量在10mg以内。应注意观察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副作用为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
3)咖啡因:对儿童的多动症也有效,每次服用100~150mg,每日2次,但疗效不如哌醋与右旋苯丙胺
饮食疗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动症和食物迟发过敏反应有关系,还是建议给孩子做一个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如果某种食物中度、重度过敏就要忌食,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护理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认知、情绪、自制力、意志等方面异常,会给周围人带来一定影响,所以要正确对待多动症患儿:
1)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场所,对多动症儿童起着重要治疗作用。家庭成员及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温暖、爱护和关心。给他们以帮助,使患儿有信心克服困难,坚持治疗,战胜心理障碍。
2)对一些轻症,症状不严重,在学习及行为上没有产生明显障碍的患儿,可以用教育、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方面进行纠正。如果已明显产生学习及行为、障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2儿童多动症应该怎么训练比较好
1、儿童多动症的治疗:社交技能训练
多动症儿童常常动作过多,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好插嘴和招惹别人,因此难以与同学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社交技能训练是多动症治疗方法之一,侧重于培养儿童以下方面的能力:了解自身特点;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理解支持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避免攻击性言行以及培养自律能力等。
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运用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集体心理治疗矫正不良行为,倡导健康行为,从而提高患儿的社会竞争力,减少挫败感和情绪不适。社交技能训练以6-10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方式活泼多样,以孩子参与为主,包括角色扮演、小品、游戏、讨论等。
2、儿童多动症的治疗:父母培训
通过10次授课,教给家长正确关注孩子的方式、采取一整套科学严格的奖惩制度,使孩子在家里、公共场所和学校更快乐、更受人欢迎、更有成就感。
经过初步研究,57%患儿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症状消除,80%患儿的对立、违抗症状消除,93%家长对培训效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总而言之,宝宝患了多动症,对日常的学业、人际关系、心理的正常发展都是有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宝宝如果患上了多动症,还是尽早去医院接受治疗哦。
对于儿童多动症来说训练的方法是很多的,上面的两种就是非常的有效果的,而且只要是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孩子多动症肯定能够有一定的好转,希望朋友们生活中可以尝试着这么锻炼,只要是有效果就应该坚持做一下,直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为止,所以一些儿童多动症生活中还是提前做好预防比较好一些,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3儿童多动症如何用药
据以往国内的调查,儿童多动综合征在小学生中的发生率约在5%以下。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主要为利他林及匹莫林,这两种药国内均有供应。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副作用又降到最小,那就要考虑怎样恰当地选择药物,又如何合理地服用药物了。
从出现治疗效果的时间比较,利他林见效快。有些病例早晨服药,当天上午的动作就减少,注意力集中,与不服药的昨天相比简直判若两人,真是效果快捷。平时只要连续服药几天而当天忘了服药,老师就会发现小朋友当天表现与连续服药时不一样。服匹莫林后需要隔几天才能见到治疗的效果,家长们要耐心地等待。服用利他林后,血中有效药物浓度一般维持4~6小时,早晨上课前半小时服药最适宜,因为药效可维持半天,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课;如果下午还有一些主课如语文、算术、中午就要加服上午剂量的一半,使有效药浓度维持至下午。服匹莫林后药物浓度可维持24小时以上,所以每天服药一次即可。
药物的剂量不必拘泥于书本上所介绍的按体重计算的方法,以最小剂量药物能控制症状为原则。不少病例,开始阶段仅用利他林5毫克即能见效。当疗效不明显时可以逐渐增加至每天10~20毫克,就是说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一般情况下,星期天、假日、假期均停服,但遇到补考、假期补课又作别论,还应服药。下午4小时以后不应再服药,否则晚上不易入睡,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为胃口差、面色苍白,个别的有头晕、腹痛、皮疹等。早晨服药,午餐食欲减退现象比较突出,所以早餐的质与量应比以往丰富一些,以弥补午餐进食的不足,服药对晚餐的影响不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胃口差的现象会逐渐减轻。面色苍白是由于药物使血管收缩引起,并不是身体有病。
匹莫林的优点主要是副作用小,例如对食欲的影响不大,所以有些病孩因为服利他林后食欲明显减退而改服匹莫林。以往有癫痫病史的病孩,还是选用匹莫林为宜,因匹莫林没有诱发癫痫的副作用。
至于服药时间,一般至少连服两个学期,开学后减少剂量或试试停药。观察是否复现未调节剂量前的症状。如果病孩同时还有遗尿症,在治疗儿童多动综合征的过程中遗尿症也会得到控制。
应该提醒家长,这类药物仅仅使小儿的注意力集中,动作减少,不能使孩子聪明。所以要提高成绩,还需要在服药的同时加强学业的辅导,并应与教师取得密切的联系。治疗成功的病例,往往是病孩、家长、教师及医师四方面密切配合的结果。 每位家长在给孩子服药的初期,都担忧地向医师提出一个问题:服用这类药物后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记忆力或者孩子将来会不会发展为智难低下?医师答复是肯定不会。
4儿童多动症是怎样形成的啊
1.遗传
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ADHD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
2.神经递质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
3.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
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发现患者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功能MRI还发现ADHD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激活。
4.环境因素
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与ADHD发生有关的儿童期疾病包括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头部损伤、癫痫、毒素和药物。更多存有争议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与饮食相关的致敏反应、过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儿童缺铁、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与ADHD发生有关,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
5.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以上就是关于儿童多动症是怎么形成的介绍,在孩子有了多动症的情况后,我们一定要特别的重视,不但要和孩子进行积极的治疗与调理,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尽量的治疗,通过多方面的调理达到帮助孩子进行治疗的目的,这对孩子是一种责任。
5儿童多动症教育方法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肽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