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孩童时期都是贪玩的,小时候的小编也是如此,做什么事情注意力都不集中,这可难为了不少家长朋友们,因为这样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课业成绩,那么怎样做才能改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呢?
目录
1批评孩子要掌握6技巧
人多不批评
宝宝也是要面子的,且自尊心脆弱而强烈,在人多的时候批评她,拿她跟其他人比较,这对教育孩子而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不仅让孩子打心眼里对你反感,还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睡前不批评
这是我以前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因为睡觉之前比较空闲,也想起教育这回事儿了,于是猛说一通,只想让宝宝听懂我的心声,明白我的苦心,知晓她的错误,可这么做的结果是把我们这唯一一点儿亲子交流的时间也浪费了,并且让宝宝一看到我摆出跟她聊天的驾势就立即产生抵触心理。
进餐不批评
我发现不少家庭都有这种情况,一家子团圆起来吃饭,结果宝宝就成了挨批的对象。宝宝边吃边听训,不仅影响食物消化效果,也令宝宝对批评失去敏感性,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久了,宝宝听训就会像听歌一样,你播你的他吃他的,完全起不到作用。
错误不重提
批评宝宝最主要的是就事论事,不要一个缺点连着一个缺点地批。“你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敢表现!像上次表演,你怎么不敢上去呢?其他小朋友表演得那么好!每一个都笑笑嘻嘻的!说一下你就哭了是不是?还哭?你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哭!”当批评失去重点,宝宝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这样的批评还有作用吗?
批评不比较
天下的妈妈最爱的都是自家的孩子,她们也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出色、最可爱。但是也挺奇怪的,当妈的张嘴闭嘴就是:“你怎么不看看某某某呢?人家做得那么好!”似乎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比自家的出色。比较来比较去,最后却伤害了彼此,并让忠告变质失效。
情绪不发泄
宝宝做得不好,我也经常生气,控制脾气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火气都到嗓子了就是得吞下去,因为我明白在气头上的教育是没有结果的。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出来了,你是痛快了,但是把伤害转移到了宝宝身上,根本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2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提高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所作之事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所致,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让他自发的想要去学,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榜样,如果你做事情都不能专心,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专心呢,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相信不久孩子也会变得很专心。
安静的环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同样有影响,当孩子在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旁边出现噪音或者玩具,都会使孩子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的环境。
倾听孩子说话: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让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培养他的注意力。
给孩子空间:任何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事物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他分心,从而提高做事的注意力。
给予鼓励:人都是听觉动物,听到好听的话就会很高兴,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专心的做完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一些鼓励,久而久之,他便会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专心把事情做好,就能得到鼓励,间接的培养了注意力。
3孩子的零花钱给多少最合适
给孩子多少零花钱最合适?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零花钱标准也会不同,给孩子零花钱建议参考以下3个标准:
参考市场行情:即其他小伙的零花钱额度,不用远高于或远低于小伙伴的额度;
考虑孩子的年龄水平:一般来说4-5岁就可以给孩子零花钱了,但一开始建议每周给几元钱即可,7岁上小学以后可以根据需要给孩子零花钱,但不应只限于日常的生活消费,如车费、饭钱等。
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如果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多给一些也无妨,正确引导就好,但是普通家庭还是应该尽量控制额度。
零花钱应多久给一次?
孩子年龄越小,计划与控制的能力越差,因此给零花钱的间隔应该越短。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一周给一次,10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酌情半个月、一个月给一次,直到延长到一学期给一次。
零花钱的发放最好定时定人,如每周一发放,类似工资的发放形式。在这个时间发放,可以避免周末发放迅速赤贫的现象;定人发放,可以防止重发冒领的情况。
给孩子零花钱,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财商。家长不要把钱给孩子就完事,还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使用零花钱,培养正确的财富观。
4怎么样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1、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一岁多的毛毛一看到电视就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为此,爸爸妈妈也很乐于让毛毛“看电视”。但是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出警告:父母们不要让婴幼儿观看电视。
电视会损害孩子的认知能力,并浪费开发大脑的关键时机——即与真实的人进行交流的时间。语言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而他们从电视上习得的语言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电视无法遵从他们的引导,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你正是通过这个方法来培养一个聪明孩子的。
2、让孩子通过演奏乐器来表达自己
现在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课外班学习音乐,要知道,学习音乐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艺术气质,许多研究表明演奏技巧与语言能力与IQ之间还存在相关性。那些曾学习过弹奏钢琴或者弦乐器的孩子在口头表达上要比那些不玩乐器的孩子高15%。不过问题在于,是聪明的孩子擅长音乐,还是音乐让孩子变得聪明?但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
3、培养耐心的强烈意识
你知道吗?所谓的天才并不仅仅是IQ,还包括执行能力。在一项著名的研究中,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能够延迟第一次吃饼干的时间,他们可以拿到两块饼干。那些能够等上15分钟后才开口吃第一块饼干的孩子,要比那些一分钟都等不了的孩子,在SAT考试中多出210分。
4、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爸爸妈妈们,你会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吗?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家中藏书超过500册家庭的孩子,从高中毕业以及大学毕业的几率,要比没有藏书或者较少藏书家庭的孩子分别高出36%和19%。
普林斯顿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说:“孩子们更多地通过我们的行为来了解我们,而不是我们的所言所语。热爱阅读的父母向孩子们表明,阅读是有趣的、令人愉悦且富有价值的。”
5、不要让孩子超重
宝宝们一定都要白白胖胖,但是过度肥胖的孩子就要小心学业的小船了。
研究发现,糟糕的身体素质和较低的学业成就存在正向关系。过度肥胖的孩子在全国阅读测试中成绩要比正常孩子低11%。过度肥胖的孩子在中学期间GPA更低,出勤率、留校察看率以及迟到率都更高。
6、鼓励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孩子们天生就喜欢运动,美国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说:“鼓励孩子进行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是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意味着把‘魔兽世界’扔得远远的。”
带着孩子多运动,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健康又聪明!
7、让孩子接受好的学前教育
很多父母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呢?
美国一项研究跟踪了密歇根两组人群,从两三岁一直到他们40岁。其中一组在3-4岁之间参加了高质量的学前学校,而另一组则从来没有上过学前学校。到了27岁时,接受学前教育的组所拥有自己房子的数量是未接受学前教育的5倍。而40岁时,未受学前教育的人群因毒品而被逮捕的人次是接受学前教育人群的八倍,由于人身攻击而被逮捕的人次是后者的两倍。
8、教孩子如何杂耍
大脑的结构全部是由基因决定的吗?NO!杂耍可以改变! “学习高难度的知觉运动技能——杂耍,能够提高大脑注意力区域灰质层约三个百分点。”哪些杂耍项目适合孩子和家长一起亲子活动呢?比如,将三个球依次抛向空中再用手抓住,这个玩法看上去很难,但是平均用上1个小时,最多2个小时你就能学会。爸爸妈妈们不妨带着孩子学习杂耍吧!
9、鼓励孩子学习外语
外语只是一门课程吗?可能不止如此。外语学习时间和更高的SAT成绩之间存在微弱的联系。
有科学研究表明,学习了两年外语的学生,相比从未学过外语的学生,其语言与数学的成绩分别要高出14%和13%,SAT考试要高出14%。
10、防止孩子频繁玩电子游戏
会玩电子游戏的孩子会更聪明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玩电子游戏和学习成绩之间没有任何的正向作用,玩电子游戏过量和任何东西过量一样,会干扰学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户外活动、睡眠,以及与朋友、家庭成员的直接互动。”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玩两个小时或更多时间电子游戏的学生,其成绩要比没有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低9.4%。
5怎样跟你的孩子打成一片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宝宝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她)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宝宝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5.认真回答宝宝的问话
宝宝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宝宝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宝宝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宝宝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宝宝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宝宝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6.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