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由于其身体抵抗能力比较弱,所以很容易被其它疾病困扰。其中抽动症就是很常见的一种,患儿在患病后会出现遗尿、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等症状,继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那么,儿童抽动症疾病有哪些表现?日常要需要什么?
目录
1哪些是小儿抽动症患者的类型
1.运动抽动:
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挑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交替发生。
复杂运动抽动:表现较完整的或较缓慢的抽动,如眼球的转动、面部的抽动而引出的某种特殊表情,肩臂或手足做出某种姿势。如突然伸手拍人、触碰家具、打自己身体或肌张力障碍姿势如旋转、蹦跳、挺身或弯曲腰腹部,常遭周围人的误解和厌恶,患儿不得不停学或不出家门,随之变得孤僻退缩,对人敌意,导致社会功能及个性障碍。
2.声音抽动:
简单声音抽动表现为快速地、无意义地单调的重复,如不断地清嗓子、咳嗽、发出“吭吭…”等不自主的声音。
复杂声音抽动:出现一些有意义的短句,或更复杂的句子,也有的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完整语句,甚至是污言秽语。
3.其他行为障碍:
如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家长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孩子护理问题
一是父母要了解抽动症的一般知识,分析孩子的抽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按照医生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家庭治疗氛围.
二是在掌握孩子发病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孩子避免过度兴奋、激动与过度疲劳。
三是克服对孩子简单粗暴、不讲道理以及保护过度、溺爱无边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法。
四是如果父母有心理障碍,必须与孩子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或者是父母的治疗在先,也就是说先解决父母的心理障碍,再对患儿进行治疗,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正规治疗。一些初次到医院进行诊疗的抽动症患儿,往往是用药一个疗程后效果就非常明显,家长就认为孩子好了,就不再进行治疗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抽动症又复发了,再去医院治疗就没有第一次的治疗效果好了。有的孩子这样反复多次,症状越来越复杂,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甚至辍学。所以,在对多动症孩子、抽动症的治疗上,一定要正规,并且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教育训练综合进行,治疗效果才更显著。
2小儿抽动症的3大症状表现
1小儿抽动症患者抽动发作之前表现有感觉性抽动,包括嗓子痒,眼不舒服,脖子痒,脖子痛,头晕,头疼,胸闷,有东西压肩膀急说不出的不适感。其中嗓子痒较常见,占26%。
2.小儿抽动症里的发音抽动即表现为异常发音。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肌肉抽动同时出现,发生率为 79%~98.5% 。引起发音抽动的最多见部位为喉部肌肉,抽动时发出爆破声、呼噜声、干咳声或清嗓子声;其次是舌肌抽动则则为咂舌声、嘘声、吱声、嘎声,鼻部抽动则为喷鼻声、气喘声、嗤之以鼻声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表现在说话时则为口齿不清、含混、异音及语音延迟、音调强弱不匀等。
3儿抽动症秽语的特点是在最不适宜的场合和地点,以罕见的、高亢的语调,毫无道理地大声表达淫秽词语。秽语多见在交谈的初始或结尾时,内容涉及排泄、亵渎性词语。国外有人用计算机模拟儿童抽动症中秽语的形式,分析发现,秽语概率发生最多的原因设想可能与脑功能短环路有关,使类似秽语的相关文字高概率系列出现,产生多量秽语汇。本病患者有良好的自知力,但对秽语几乎无自制力,有时为了控制秽语的出现反而呈现连串的脏话。为了防止秽语,患者常自行修正文字或乔装字语,以解脱难堪境地。另外还有精神秽语和秽语行为。精神秽语是患者头脑中重复思索某个秽语词汇,但不表达出来。秽语行为是用手势或发泄秽语的行为表达秽语内容,其手势表达的方式或姿态与个体文化教养有关。
3如何诊断抽动症
爸妈日常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通过自行判断,及早发现情况。如发现异常,要尽快到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并做出相应的治疗。目前比较常见的抽动症专业诊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仪器检测: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智商和注意力检测等。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儿童脑电图和感觉统合能力检测。这样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确诊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
2、医生判断:专业医生通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测试,并结合仪器检测结果,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给出最终的诊断结果。
4抽动症治疗
1、西医治疗
西医对本病治疗主要采用心理调适治疗、药物治疗、还有手术治疗等方法。
(1)心理治疗:主要有心理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心理支持和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调整家庭系统,让患儿和家属了解疾病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可能对症状的产生或维持有作用的不良因素,减轻患儿因抽动症状所继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目前主要用的药物治疗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哌迷清、泰必利等)、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抗焦虑药(阿普唑仑)、抗癫痫药(妥泰、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抗帕金森病药(Ropinirole)、抗抑郁药(丁氨苯丙酮)、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δ-9-四氢大麻酚)等。第3届国际多发性抽动症研讨会上讨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或可乐定等药物,其次选哌迷清、舒必利或氟奋乃静等药物,可以试用维思通、西比灵、氯氮平、培高利特等药物。
(3)手术治疗:可尝试采用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DBS)或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如壳核囊切开术。但由于DBS治疗还处于研究初期,尚需设计严格的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仅适用于成年患者、治疗困难的患者和受影响大的患者,儿童期不建议使用。
2、中医治疗
中医按整体观及辩证论原则对抽动症进行病因、病理及症候分型,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祛除病因。治疗过程当中根据病情变化随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因本法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1)实证。抽动症,凡是病程短、频率高、幅度大、发声抽动高亢的患儿,多属于实证。实证患儿多为初次发病或复发初期,常因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外感风邪引动肝风所致。
① 肝郁化火,肝风内动。用疏肝泻火、镇肝熄风的方法,以千金龙胆汤加减施治,龙胆草、夏枯草清泻肝经实火,柴胡、郁金解郁,珍珠母、全蝎镇肝熄风为主要组成,黄芩、连翘加强泻火,胆南星、远志豁痰宁神。大便干燥患儿,加生大黄;病久复发患儿,加赤芍药凉肝活血,使许多因心理、精神因素郁而化火所导致的抽动症状得到了良好控制。同时这些患儿经药物治疗后情志畅达,防止了因抽动症逐渐严重而伴发的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
② 痰火扰心,肝风内动,治疗宜涤痰清心、凉肝熄风,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清心泻火,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远志、胆南星、枳实涤痰顺气;加用钩藤、石决明凉肝熄风。
③ 外感风邪,引动肝风。采用桑菊饮加减,以桑菊饮为主方,加赤芍药、钩藤、僵蚕、全蝎、生龙齿等,内外风除,则抽动自平。
(2)虚证。抽动症反复多年,病程长,频率低,幅度小,抽动无力,发声抽动低弱患儿,多属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肺脾肾不足,体质柔弱的患儿,在剧烈、高频、多发的抽动症状得到控制后,或抽动症时作时止时,常见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脾虚肝旺。
① 肝肾阴虚,风阳内扰。治疗宜滋水涵木、柔肝熄风,杞菊地黄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② 肺肾阴虚,虚风内动。以滋养肺肾、熄风止痉的方法,采用百合固金汤加减,以百合、熟地黄滋养肺肾,白芍药、赤芍药柔肝凉肝,麦冬、黄芩润肺清热,辛夷、僵蚕熄风,共奏滋养肺肾、熄风止痉之功,常收到良好的疗效。
③ 脾虚肝旺,木火刑金。采用培土生金、抑木熄风法,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土旺则金强;半夏、陈皮运脾化痰;夏枯草、珍珠母抑木;制南星、远志除化痰浊;天麻、全蝎、僵蚕熄风,共奏培土生金、抑木熄风之功。
5小儿抽动症的日常护理应该怎样进行呢
有些孩子在治疗时很讨厌吃药,毕竟这不是好吃的的东西,所以家人需要平时多引导孩子吃药,患儿正确的用药指导,切实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关注抽动症的孩子正确用药,同时还要注意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依从性。
2孩子患上了抽动症时,心理难免也有些改变,而且这个病对孩子平时的说话也有一些影响,所以家人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患儿进行情绪的疏导和心理的安慰,但是对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有助于提高抽动症的自信心和面对此病的勇气。
3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多动症的知道,在护理期间,要多教导孩子健康的饮食,因为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是导致孩子患上抽动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抽动症患者的科学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患儿日常营养的供应很重要。
查看详情>>
温馨提示: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在消除诱因后可自行好转。但是,如果仅仅针对抽动症状采用药物治疗,不寻找诱因,不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则抽动。
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 spasm 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 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