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患者的一个主要症状表现就乳房出现肿块,即乳腺肿块,临床调查显示,约有9成的乳腺癌患者会出现这种乳腺肿块,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乳房包块是乳腺癌吗
1.乳腺纤维瘤
是乳房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青年妇女,可发生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外上象限多见,一般为单发性,少数为多发。肿块为卵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质地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肿块易被推动。
2.乳腺增生
多发于中年妇女。常在乳房内有多个大小不等而较硬的不规则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患者常感乳房疼痛,在月经前症状加重。
3.乳腺癌
是发生在乳房内的最多见恶性肿瘤,早期为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组织界限不清,不易被推动。早期无自觉症状,多数被患者无意中发现。乳腺癌肿块增大时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可凹陷,呈橘皮样、癌细胞侵犯乳管时,可使乳头回缩。
4.乳房结核
以中年妇女多见。病程缓慢,初期为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触之不明显,与组织分界不清,渐与皮肤粘连。数个月后,肿块软化,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留有一个或数个瘘管或溃疡,排出稀薄的脓液,同侧腋窝淋巴结常显著肿大。
2浅谈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块的特点
1、乳腺肿块的部位:如果将乳腺以乳头为中心,做十字交叉,那么就可以把乳腺分为内上,外上,内下,外下以及中央(乳晕部)5个区。而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块以外上多见,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
2、乳腺肿块的数目: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块以单侧单发肿块为最常见,原发双侧及单侧多发肿块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乳腺肿块的机会将增大。
3、乳腺肿块的大小: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的肿块通常都比较小,有的时候和小叶增生或者一些良性病变不易区分。但是即使很小的肿块有的时候也会累及乳腺悬韧带,从而引起局部皮肤的凹陷或者乳头回缩,较易早期发现。以往因医疗水平较差,来就诊时,肿块往往较大。
4、乳腺肿块的硬度: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块质地比较硬,但富于细胞的髓样癌可稍软,个别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头状癌。少数肿块周围,有较多脂肪组织包裹触诊时会有柔韧感。
5、乳腺肿块的形态和边界:乳腺癌患者的肿块绝大多数是浸润性生长,边界并不清晰。有的呈扁平状,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但需注意的是,肿块越小,上述症状越不明显,且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会犹豫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别。
3乳腺癌晚期的六点症状分析
症状一、乳房外形变化
正常乳房外形呈自然弧形,乳腺癌晚期则弧形发生严重异常。
症状二、肿块
乳内肿块是乳腺癌晚期症状最主要的表现,一般发生在乳腺的外上部。尤其对成年妇女乳内肿块应引起高度重视。乳腺癌多为单个,极少可见同一乳房内多个病灶。肿块形态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质地偏硬。癌性肿块在早期限于乳腺实质内,尚可推动,但又不似良性肿瘤那样有较大活动度,一旦侵犯筋膜或皮肤,肿块就不能推动,病期亦属较晚。
其次乳腺癌起源于腺管上皮,原位癌难以发现。0.5cm左右的肿块处于大乳房较深处就难以发现,1cm以上肿块,容易发现。还有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为隐匿性乳癌,其乳内肿块不能发现,晚期时已出现腋下转移。
症状三、疼痛
绝大多数乳腺癌早期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但到了乳腺癌晚期,疼痛比较明显,而且多为阵发性刺痛、隐痛。
症状四、乳房皮肤改变
乳腺癌皮肤改变与肿块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肿块小,部位深,皮肤多无变化,肿块大,部位浅,较早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呈现凹陷。若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皮肤水肿,形成橘皮样变,属晚期表现。
症状五、乳头溢液
我们知道乳头液可以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非妊娠哺乳期的乳头溢液发生率约为3%~8%,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也可呈水样、血样、浆液样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亦不一样,一般晚期患者溢液比较严重,这时可以对乳头溢液应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以明确。当然乳腺癌多数伴有乳腺肿块。单纯以乳头溢液为症状者少见。
症状六、乳头改变
当乳头附近有癌肿存在,乳头常被上牵,故双侧乳头高低不一。乳头内陷是乳房中心区癌肿的重要体征,乳头难以用手指牵出,乳头处于固定回缩状态。湿疹样癌则见乳头呈糜烂状,常有痂皮;病变区与皮肤分界十分清楚,病变区与皮肤分界十分清楚,病变皮肤较厚。尤其是乳腺癌晚期患者,这些现象更是明显和严重。
4导致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其他乳房疾病。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5怎样才能快速有效的治疗乳腺癌
1、放射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局部广泛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必须进行放疗,改良根治术后的高危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进行胸骨旁的放疗,手术后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也必须进行锁骨上、腋窝及胸骨旁的放疗。对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病灶放疗也有一定疗效。
2、分子靶向治疗:对乳腺癌细胞表面HER-2分子研究的进展,发现某些乳腺癌细胞表面HER-2分子高表达,并和癌细胞转移、预后差相关。针对该分子的单克隆抗体Herceptin(赫塞汀)已应用于临床。
3、手术治疗:对早期乳腺癌为首选治疗手段。早期肿瘤且患者符合行保乳手术条件的可行乳腺局部广泛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放疗,但目前国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应用较为普及的术式,如有胸肌侵犯,可行乳腺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基本已被淘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可在新辅助治疗降期后获得手术机会。晚期乳腺癌或有远处转移者可行姑息切除,减少瘤负荷、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提供条件。
4、化学治疗:一般选择对乳腺癌有效的化疗药物为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霉素、甲氨蝶呤、长春碱类、紫杉醇类、顺铂等。根据乳腺癌病人的分期及以往治疗情况可选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如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CAF(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TA(紫杉醇+阿霉素)、NA(长春瑞滨+阿霉素)等。
5、内分泌治疗:了解雌孕激素受体检测的方法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并根据受体情况给乳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内分泌治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方法主要包括去势治疗和药物治疗,去势治疗乳腺癌包括手术切除卵巢或放射线照射卵巢和药物去势,使卵巢失去分泌雌激素的作用。药物治疗目前最常用的为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和孕酮类,对ER阳性乳腺癌患者目前建议术后连续服用5年他莫昔芬。现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问世使许多新一代内分泌治疗药物出现,如来曲唑(弗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