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写小字,最好选用钢笔。钢笔质感强,容易掌控,且成本低廉。老人们虽然有老花眼、白内障等问题,但只要在写字时戴上度数合适的老花镜即可。对于那些有严重颈椎问题的老年人不适合练小字,可以平日放放风筝,哪怕是看着别人放,也能锻炼眼力。下面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目录
1 老人拔罐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拔火罐时,不要用镊子夹酒精棉球,要用止血钳。老年人的动作协调性较差,甚至有帕金森、心脑血管后遗症的手抖症状,镊子夹东西时需要手部一直用力,稍一松劲便会脱落。而具有特殊咬合构造的止血钳夹酒精棉球时,只需稍微用一下力就可将棉球夹紧并持续保持这一状态。
老人拔火罐时,注意拔罐时间不宜太久。这是因为老人耐受度差,拔罐时间不宜太长,以10~15分钟为宜。起罐时,不能直上直下拔,正确的方法是左手拿着罐子,右手拇指、食指向下按压罐口皮肤,当罐子的负压消失时,罐子不拔自掉。
拔火罐养生不仅时间有讲究,蘸酒精的棉球应选择圆形的,毛刺太多、形状不规则的棉球应禁用,以免棉球在进入瓶内时碰到瓶口的内壁上,烧到接受拔罐保健的人。
酒精应选择95%的,有些人用止血钳蘸酒精的时候,总是将棉球与酒精充分结合。这样做并不好,万一引燃后的酒精棉球向下滴酒精,有可能伤到接受拔罐的人或引起火灾,如果酒精顺着止血钳向下流的话,也有可能伤到施罐者。
老年人在蘸酒精时,只需将棉球的一半浸入酒精内即可,棉球强大的吸附力也可使另一半充满酒精。点燃酒精棉球后,左手持罐,将罐口向下与水平呈45度角,在接近瓶底处绕一周后取出,并将罐子迅速轻放在拔火罐。
2老年人如何锻炼眼力呢
老人写小字,最好选用钢笔。钢笔质感强,容易掌控,且成本低廉。老人们虽然有老花眼、白内障等问题,但只要在写字时戴上度数合适的老花镜即可。写钢笔字,最好选楷书,买一本钢笔的楷书字帖,就能开工了。每次练习10—20分钟,不宜过长,特别是颈椎有问题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患有动脉狭窄的老年人,也不适宜长期低头写字。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写不了字帖上那么小的字,可以写大一点,慢慢熟练了,手眼配合协调性提高后,再尝试写小一些。再有,练字时,可以选用白纸,由老人自己在上面画黑线,描格子,这些精细工作,不算难,但能有效地加强眼部功能。
对于那些有严重颈椎问题的老年人不适合练小字,可以平日放放风筝,哪怕是看着别人放,也能锻炼眼力。
3老人保健品须慎选
秋季天高气爽,人体内的消耗开始减少。秋季以燥为特点,人体在夏日大量消耗的营养需要在秋季后得到补充。总之,秋天因其自身的特点,不得不让我们特别注意与之相适应的一些养生保健问题。
专家普遍表示,对正常人来说,只要一日三餐膳食安排合理,摄入的营养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就不需要吃什么保健品了。小编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号的保健品,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
而老年人适量吃些保健品,可对机体起到调节作用。资料显示,50岁后,30%的女性和20%的男性会陷入骨质疏松的困境。蔡美琴建议,老人不妨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钙片。 此外,对于有失眠、潮热、情绪不稳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可补充些植物雌激素,像大豆异黄酮就是不错的选择。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于康表示,老年人还应补充复合维生素,不但能改善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大有好处。
在选择和食用保健品时,几位专家教给大家以下几招,帮你“擦亮眼睛”。 首先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号的保健品,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 其次,理性对待保健品,千万不要预期太高。小编认为,保健品不是药物,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般要吃3—6个月才能有效。补充保健品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再食用。
再次,缺什么补什么。千万不要觉得一种保健品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一定要看准自己的问题再出手。比如血糖高的就选择降血糖的,血脂高的就选择降血脂的。此外,吃保健品前,仔细研究说明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搞清楚这种保健品空腹吃好还是饭后吃好(比如钙片不要空腹吃),不能和哪些药物一起吃(比如保肝类保健食品与西药距离3—4小时后再服),都非常有讲究。 最后提醒,老年人购买东西时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由于判断能力比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决策。遇到别人极力鼓动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
同时,经常提醒老年人,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如果要了解健康知识,最好参加由正规医院组织的活动,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应谨慎参加。
4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原因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环境因素参与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常所致。高血压既是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又会导致心、脑、肾三个重要的生命器官病变,从而产生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塞、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害极大。
防治措施: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合理膳食,控制热能和体重,减少脂肪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宜控制在6克以下;每日摄入足量的钾、镁、钙;戒烟酒或严格限制烟酒;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不同运动方式,控制好血压,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注意心理平衡及情绪的调整,减少精神压力。
2、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老年病,通常是患者由于感冒、吸烟、机体过敏、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原因,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反复受到感染和刺激所致。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身痛、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咳嗽、喘鸣几乎终年不停,并呼吸困难,继续发展可并发肺气肿,甚至肺心病而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老年人在气候变化大的季节应特别注意预防感冒,感冒后要及时就医;平时应少吃或忌食生冷、过咸、辛辣、油腻及烟、酒等刺激性的东西,减少或避免对呼吸道的刺激;多吃止咳、平喘、祛痰、温肺、健脾的食品,如白果、枇杷、栗子、百合、海带、紫菜等增强免疫力;居住的室内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床单、被褥、衣物要勤于更换和清洗,减少过敏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利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对寒冷和疾病的抵抗力。
3、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而引起,病变的根源在于患者平常饮食不合理,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使得血脂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硬化、血栓、堵塞,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使心肌大面积坏死,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应慎食或节食油腻、炙燥、辛辣、生冷食物,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和食糖摄入,多吃能降脂的蔬菜,如芹菜、萝卜、西红柿、黄瓜、苦瓜、大蒜、香菇、海带等;不吸烟、不酗酒;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积极防治与冠心病关系密切的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5治病不能用保健品替代治疗药
错把保健品当药吃
58岁的朱先生患有高血压。一年前,他在保健品推销人员的极力推荐下开始服用保健品,并停了治疗药。前不久,朱先生突然感觉不对劲。走路时脚底就像踩在棉花堆里;开助动车时手无法使劲,甚至方向盘都握不住;用电脑时手哆嗦得厉害,无法掌控鼠标。最后发展为讲话含糊不清。于是家人把他立刻送往医院,检查后得知,血压已飙升为180/120(mmHg),已有一根脑血管被堵塞,属轻微中风症状。
专家指导:不少脑血管病患者对宣传有补脑、降压等治病作用的保健品天天不忘吃,但对正规治疗药物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少患者及家属糊里糊涂,没有摆正保健品与药品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在脑神经科,尤其是中风患者中显得格外突出。中风的元凶是高血压,控制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手段。在中风患者中,80%由缺血造成,20%为脑溢血,诊断不同,治疗也不同,如果一味乱补,而忽视中风发生的原因,很易导致疾病再发。保健品只是一种食品,具有保健功能,但不以治疗为目的。患者在看病吃药时,一定要把保健品和药品区分开,治病只能选择“国药准字”号药品。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该注意,稍有不慎,就可能上演“人财两空”的悲剧。
放支架后停药专吃保健品再发中风
李先生由于颅内动脉狭窄在医院接受了置入支架手术。但如果要让支架长期撑开易堵的脑动脉血管,让血流保持畅通无阻,必须同时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然而,出院回家不到半个月,老李参加了某个保健品的宣传活动。听说长期服用这种保健品不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而且还能“去病根”。于是,老李很轻易地就放弃了抗血小板药物,改服只能起辅助作用的保健品。结果,一年后老李中风复发,导致一条腿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