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首发症状可能是躯体障碍,然后是智能减退。EricB.Larson,MD研究员在WebMD中说,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老年人中躯体障碍和精神障碍之间是有交互作用的。躯体障碍老年痴呆的首发症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引起老年痴呆的病因
(1)遗传因素:据统计,老年痴呆者近亲的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多。在一个家系中有数代人均发生老年痴呆的报道,故有家属性阿尔茨海默病之称。其中一些病人可发现染色体缺陷,故老年痴呆与遗传有关;目前认为第21号、19号、14号染色体存在基因异常,近几年又发现第19号染色体apo-e基因异常,可能与老年痴呆发病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对apo-e已有测定方法,对可疑病人及家族均可进行测定。
老年痴呆者在脑内出现的老年斑及脑血管沉积中均有大量的难溶性蛋白,即p-淀粉样蛋白(p-ap)存在,它与染色体上基因突变有关,且对成熟的神经细胞能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神经细胞退化、变性、坏死而发生老年痴呆。
此外,在老年痴呆异常的神经纤维中可见到t蛋白。它与老年痴呆关系尚未明确。
(2)神经递质的改变:乙酰胆碱是与记忆有关的物质,中枢神经的胆碱能系统在合成乙酰胆碱时需要酶参与,胆碱乙酰转化酶是合成乙酰胆碱必需的酶。在老年痴呆时胆碱乙酰转化酶水平降低,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减少,从而影响正常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但有人发现老年痴呆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也降低。
2躯体障碍老年痴呆的首发症状
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首发症状可能是躯体障碍,然后是智能减退。
EricB.Larson,MD研究员在WebMD中说,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老年人中躯体障碍和精神障碍之间是有交互作用的。
他说“若认为痴呆最早的临床症状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这一观点是可能是错误的。”
智能-躯体的联系
由华盛顿大学Larson和其同事以及VA皮热声健康护理系统纳入了2288名老年人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为期6年的随访研究。
所有的参加者都是Seattle为基础管理的护理合作协会的成员,并且年龄都大于65岁。以标准化的认知量表对参加者进行了智能检测,入选前和入选后每两年行一次,没有人被诊断为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
同时进行了躯体生理功能检测--步行,身体平衡,手握力和从坐位时起立所需要的时间,重复检测了5次。
研究开始时,生理功能得分基线较低者同时认知功能检测得分也较低。在随后6年的研究中,319名参加者发展为痴呆,221名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
躯体生理功能检测得分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将会增加发展为痴呆的风险--生理功能得分最好为16,最差为0。得分10分以上者较低与10分者发展为痴呆的可能性远远降低。
步态缓慢和平衡较差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类型痴呆的较常见。在已经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表现者中,手握力较差可能与晚发性痴呆有关。
运动是否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根据有关于老年人的政府组织资助的一项新的研究,发表于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5月份的第22期上和早一年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Larson和同事得出的结论为:规律运动可能降低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以前的研究报道,每周运动3次或更多比运动较少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率降低1/3。
Larson建议运动量较小的老年人和躯体功能下降者应鼓励多做运动。
同时还说“很多人仅仅是坐以待毙,接受自以为不可避免的,若你认为它是不可避免的,你就必将不可避免。”
同样,DallasAnderson医生也认为老年人规律的运动是有一系列益处的,但是否能延缓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还不确定。
Anderson本研究的组织领导者,是NIA老年痴呆分支有关痴呆流行病学的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增加脑部供血,从而预防智能的下降。
Anderson说这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也有可能是随着老年人智能降低,躯体功能也相应的下降。因此,运动锻炼可能仅仅是智能上没有受到损害的表现,而不是预防了老年的痴呆的发生。
Anderson说“一定程度上,在痴呆的进展中能导致患者运动量减少。”
他同时还指出,保持规律运动的老年人可能还有其他的习惯降低了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如果能够有健康的饮食或参加较多的社会活动,将可能进一步延缓疾病进展,他们有可能做一些原本以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3老年痴呆症的概述
老年失智症又名阿兹海默氏症,是一种在正常意识状态下,丧失智能能力的表现之疾病。阿兹海默氏症是一种脑部疾病,会造成脑部神经细胞逐渐丧失。
由于脑部神经细胞负责思考、记忆及行动,阿兹海默氏症造成病人渐次低下心智功能,最后有可能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活动。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老年痴呆发病人数高达1200万。在美国,该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和脑卒中的第四大杀手。我国的患病率如何呢?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7.2%,其中老年痴呆(ad)患病率为4.2%,血管性痴呆患病率为3%。调查还显示,老年痴呆(ad)患病率每5年约增长一倍,如70~75岁患病率约为5.3%,75~80岁为11%,80岁以上高达22%。
根据这一结果,以“五普”公布的数据,我国有8811万65岁及以上老人,若按以上患病率计,该年龄人口中痴呆的患病人数已超过600万,其中老年痴呆患病人数约为300多万。
4心血管病会引发老年痴呆吗
1、脑血管病,最常见的有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是由于一系列多次的轻微脑缺血发作,多次积累造成脑实质性梗死所引起。此外,还有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急性发作性脑血管性痴呆,可以在一系列脑出血、脑栓塞引起的脑卒中之后迅速发展成痴呆,少数也可由一次大面积的脑梗死引起。总之,脑血管病也是老年痴呆较为常见的病因。
2、脑变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有许多种,最为多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老年前期发病的又叫做早老性痴呆。其发病缓慢,为逐渐进展的进行性痴呆。
3、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副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都可能引起老年痴呆。
4、肿瘤,恶性肿瘤引起代谢紊乱可导致痴呆,脑肿瘤也可直接损伤脑组织导致痴呆。
5、遗传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老年痴呆患者的后代有更多机会患上此病。但是,其遗传方式目前仍不清楚。有人认为是显性基因遗传;有人则认为是隐性基因遗传;也有人认为是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一些研究认为老年呆属非遗传性疾病,如血管性痴呆与遗传无直接关系。
6、营养及代谢障碍,由于营养及代谢障碍造成了脑组织及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痴呆。如各种脏器引起的脑病,像肾性脑病,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引起脑的缺血、缺氧,可以导致痴呆;其他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都可导致痴呆。
5临床上老年痴呆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1、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逐渐丧失。例如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不清楚自已在何地,出了家门就找不到家等。
2、计算能力障碍。轻者计算速度明显变慢,不能完成稍复杂的计算,或者经常发生极明显的错误。严重时连简单的加减计算也无法进行,甚至安全丧失数的概念。
3、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不能正确的理解,直接影响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分不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东西,因此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4、记忆障碍。老年性痴呆发病最初的症状是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的健忘,如同一内容无论向他述说几遍也会立即忘记,刚放置的东西就忘掉所放的位置,做菜时已放过盐过一会儿又放一次,刚买下的东西就忘记拿走,刚刚被介绍过的朋友,再次见面时就因忘了他的姓名而出现尴尬的场面。而对过去的、曾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如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战争、参加过的某种政治活动、失去的亲人等则记忆较好,即所谓远期记忆保持较好。但是,随着疾病发展,远期记忆也会丧失,会出现错构、虚构及妄想。如把过去发生的事情说成是现在发生的,把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串在一起,张冠李戴,甚至会从头到尾地述说一件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记忆障碍最严重时,表现为不认识自已的亲人,甚至连镜子或照片中的自已都不认识。
5、语言障碍。轻者说话啰嗦内容重复、杂乱无章,重者答非所问,内容闻题千里,令人无法理解,或经常自言自语,内容支离破碎,或缄默少语,丧失阅读能力。
6、行为障碍。早期表现为以遗忘为主的行为障碍,如好忘事、遗失物品、迷路走失等。中期多表现为与思维判断障碍和个性人格改变相关的行为异常,如不分昼夜,四处游走,吵闹不休;不知冷暖,衣着紊乱,甚至以衣当裤,以帽当袜;不讲卫生,不辨秽洁,甚至玩弄便溺;不识尊卑,不分男女,甚至有性欲亢进的倾向。
7、行动障碍。动作迟缓,走路不稳,偏瘫,甚至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不能自主时食,终至死亡。
8、思维情感障碍。思维呈常出现片断性,大事被忽略,琐事却纠缠不清,同时伴有情感迟钝,对人淡漠,逐渐发展为完全茫然而无表情,或小儿样欣快症状很突出。有的则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有的出现片断妄想,如嫉妒妄想、被偷窃妄想、夸大妄想等。
9、个性和人格改变。多数表现为自私、主观,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虑、多疑。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与发病前相比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