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俗称肝腹水。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的游离腹水,一般为50毫升左右,起着维持脏期间润滑作用,当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时,称为腹水。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肝病。由大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的肝细胞性变,坏死、再生;再生、坏死,促使组织纤维增生和瘢痕的收缩,致使肝质变硬,形成肝硬化。肝硬化肝功能减退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肿大,对蛋白质和维生素不吸收而渗漏出的蛋白也,形成了腹水征。那么肝腹水有哪些症状?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目录
1肝腹水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哪些
1、门脉压力增高:正常门脉压力在100~150 mmH2O之间,不超过200mmH2O,若〉250mmH2O即可认为门脉高压。单纯门脉高压不足以产生肝腹水,发生出血后,血浆白蛋白降低,肝腹水可迅速出现。当血浆白蛋白恢复,即使门脉高压依然存在,肝腹水也可消失。
2、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肝硬化时,有效肾血量下降,腹压升高,下腔静脉受压,致使肾脏灌注量降低,影响肾小球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促使醛固酮的生成与分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最终导致钠和水的潴留,从而促进和加重肝腹水的形成。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细胞受损,白蛋白合成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破坏血管内外静水压和渗透压之间的平衡,促使血浆从血管内进入腹腔。体液留于毛细血管内的力量为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肝腹水静水压,形成肝腹水的力量为门脉压和肝腹水胶体渗透压。两种力量处于平衡, 当门静脉压增加或/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此平衡必定打破,致使体液聚积于腹腔,形成肝腹水
4、肝淋巴液循环障碍:胸导管内淋巴液50%来自肝脏,另一半来自门脉系统。肝硬化时血浆自肝窦渗透到周围的组织间隙,使肝淋巴液生成过多,汇集后进入胸导管,使其压力增高,管腔明显扩大,致胸导管汇入锁骨下静脉处相对狭窄,造成功能性梗阻。结果是肝淋巴流量增高的程度超过胸导管引流输送的能力,则淋巴形成超过回流,造成肝淋巴漏,通过肝脏表面外溢,形成肝腹水。
2肝腹水有哪些症状
早期肝腹水症状不明显。肝癌患者的肝腹水可迅速发生也可缓慢出现,其症状随肝腹水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少量肝腹水时,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仅在超声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腹部外形及移动性浊音,此种为典型的肝硬化腹水,多呈蛙腹状,且腹软,多无压痛,移动性浊音两侧对称;结核性腹膜炎腹型可呈尖球状,腹壁较为紧张,触诊时腹壁有柔韧感;
急性腹膜炎时则腹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且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当炎性腹水腹内有黏连时,虽有大量腹水,腹部膨隆,但可无明显移动性浊音或两侧移动性浊音不相对称;在女性患者须与巨大卵巢囊肿相鉴别,后者常以下腹膨隆为主,中下腹叩诊浊音,而两侧叩诊为鼓音;腹腔肿瘤所致腹水时腹部可见局限性隆起或触及肿块。
腹水伴肝肿大或肝缩小,肝腹水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常伴肝肿大,晚期则肝可缩小;右心衰竭、心包积液所致腹水也可有肝肿大;肝癌时则肝大且质坚如石,表面可呈结节状;当急性型肝静脉阻塞时,则可有突发性进行性肝肿大并伴腹水迅速增长。
腹水伴腹壁静脉曲张此种多见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以及门静脉、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阻塞时。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可伴有脐周静脉曲张,且下腹壁曲张静脉血流方向自上而下。
3肝腹水的基本治疗方式都有哪些
基础治疗
肝腹水患者包括卧床休息和饮食治疗。腹水预示疾病的严重性。不论何种病因所致的腹水,都不能忽视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对心、肝、肾功能的恢复都极为重要,有利于肝腹水的消退。卧床休息一方面可增加肝血流量,降低肝代谢负荷,促进腹水经隔膜的淋巴间隙重吸收;另一方面,能使肾血流量增加,改善肾灌注,消除水钠潴留。
饮食治疗
丰富的营养、足够的热卡对肝腹水疾病的恢复是必要的。补给内容应因病而异,如低蛋白血症时应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而对于严重肾功能和肝功能衰竭者,蛋白质则应有所限制,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对于肝性腹水,应有足够热卡,每日保证热量在2000Kcal以上,以补充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每天1~1.2g/kg,肝性脑病时蛋白应限制在每日0.5g/kg左右。应补充适量脂肪。为了减少分解代谢,肝腹水病人应提倡两餐之间再进食。高歌等报道对28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短期静脉给予20%脂肪乳250ml,隔日一次,5~6次为一疗程。结果显示肝腹水病人精神、食欲均显著改善,16例腹水消退,10例腹水减少,认为20% 脂肪乳剂配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利尿剂治疗
肝腹水病人通过休息、限盐等措施疗效不明显者,应考虑使用利尿剂,促使水钠排出,减少腹水。利尿剂短时间内可以消除腹水,改善肝腹水患者的病情,对于肝腹水哪种治疗方法有效,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排放腹水疗法
通过腹腔穿刺,将腹水放出。缺点是容易带来感染的危害,应注意抗感染治疗,控制腹腔的感染。
保肝治疗
对于改善肝腹水、肝功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单纯使用药物也容易增加肝脏的负担,对利尿有妨碍,患者保肝的药物不宜选择多种种类。
抗病毒治疗
可以改善肝腹水患者的肝功能,部分病人治疗后可逆转肝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控制肝腹水的发生和复发,对于晚期的患者效果不大。
4肝腹水患者的饮食调养
二限
1、限制饮水量
肝腹水病人的饮水量要适当限制。如脘腹胀满较甚,而饮水后更甚,肝腹水病人尿短少者,应少饮或不饮;肝腹水病人脘腹胀满不甚者,尿畅而量多者,可适当增加饮水量。
2、限制食盐量
清代医家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肿胀源流》一书中就有“先令却盐味”的论述,明确提出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食盐有凝涩助水之弊,临床上应采用低盐饮食为宜,在尿量特别少时,应给予无盐饮食。
四忌
1、忌油腻
油腻肥甘之物,一则不易消化,二则易酿湿生热,以致湿热蕴结中焦,清浊相混,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加重病情,故肝腹水病人当忌之。
2、忌生冷
生冷食物易伤脾胃。现代医学认为,口腔、胃肠粘膜受到冷刺激,常会出现血管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肠蠕动亢进,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3、忌粗糙食物
患者因腹水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继而出现食道静脉曲张。如进粗糙食物,易造成消化道出血,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故肝硬化腹水病人切忌食用各种油炸及粗纤维等硬食。
4、忌辛辣
辛辣之品对胃肠粘膜刺激较大,易致局部充血、水肿,加重病情。《金匮要略》有“肝病禁辛”之说。肝属木,辛辣之味归肺属金,金克木,所以肝腹水病人当忌辛辣食物。
六宜
1、食宜鲜
首选新鲜蔬菜。青菜甘平,有清热开胃通便之功,对证属湿热蕴结者较宜;白菜甘温,通利肠胃,消食下气,除胸中烦,适宜于寒湿困脾之证。新鲜蔬菜一定要切碎炒熟食之,每次以50~100g为宜。其次选择新鲜肉、蛋、鱼、乳之品。肉、蛋、鱼、乳不仅有补益之功,还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如鸭肉滋阴补虚,利尿消肿。肉蛋鱼乳之品应与蔬菜类食物交替配餐,不可单一进肉食,以免聚湿生热,阻碍脾胃气机。另外,新鲜果品大多有清热生津、开胃通便的功效。如山楂消积化滞开胃,香蕉通大便等。因均属生冷之品,故每次不可多食。
2、食宜淡
清淡饮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对肝腹水病人较为适宜。新鲜蔬菜、水果、肉、蛋、鱼、乳等,既可开胃健脾增加食欲,又可利水消肿。
3、食宜暖
患者脾胃虚弱,饮食应以暖为宜。特别是脾胃为寒湿所困,中阳虚而运化无力者,更应以暖食温之,使胃气得温而复,脾阳得温而振,寒湿得温而化。
4、食宜缓
进食宜细嚼慢咽。细嚼不仅利于消化,还可促使分泌较多的唾液。现代医学认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以及分泌型抗体(免疫球蛋白),能帮助消化、杀菌、抗病毒等。缓食能使脾胃得到适应性刺激,而增强其腐熟水谷和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功能。
5、食宜软
坚硬食物既不容易消化,又容易损伤食道,引起出血。肝腹水病人不宜进食坚硬食物,当以面条、稀粥等软食为宜。特别是经逐水攻伐之后,更需糜粥调养,以顾护胃气。
6、食宜少
肝硬化腹水病人因腹水或气滞而脘腹胀满不适,加之脾胃受损,食欲减退,如多食,一则腹胀更甚,二则难以消化,加重脾胃负担。故肝腹水病人应以少食为宜,或少食多餐。
5中医辨证治疗肝腹水的七种证型
(一)气滞湿阻:
气滞湿阻型肝腹水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二)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型肝腹水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三)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型肝腹水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四)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型肝腹水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化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五)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型肝腹水症状:腹部胀大,入暮益甚,控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身体疲倦,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六)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型肝腹水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尿少黄短,大便干,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七)七气血两虚型:
气血两虚型肝腹水症状: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两胁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