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怎么做
(一)CRT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心脏再同步治疗通常指心房同步的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室间或心室内不同步,增加心室排血和充盈,减少二尖瓣返流,提高射血分数。CRT 治疗后,置于左心室的电极可以按照设置提前激动左心室最为延迟收缩的部位,通常为左心室侧壁或后侧壁,使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同步球形收缩,恢复室间隔对左心室收缩的支持作用,左心室压力上升速率加快,缩短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同时相应增加了左心室充盈时间,左心室充盈的进面增加了前负荷,而最适前负荷可提高心肌收缩力。通过程控 AV 或 PV 间期优化房室传导,提高心房收缩对左心室充盈的作用,减少因为房室延迟造成的舒张期二尖瓣返流,增加前向射血和有效 EF 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失同步化使额外的能量消耗在心室内分流和无效射血中,降低了心肌的工作效率。CRT 由于提高各个心腔协调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室间隔反常运动和血液在心室的分流,减少二尖瓣返流和心脏无效做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除了上述的电机械机制以外,部分研究还发现双心室起搏可降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改善心力衰竭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紊乱。有证据表明长期心脏同步化治疗会增加脑钠肽等神经激素,并且能重建自主神经平衡。对于改善心力衰竭具有一定意义。
(二)CRT 治疗的适应证
Ⅰ类适应证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1)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2)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 心功能分级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3)窦性心律;(4)左心室射血分数≤ 35%;(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55mm;(6)QRS 波时限≥ 120mm。
Ⅱ a 类适应证:(1)充分药物治疗后 NYHA 心功能分级好转至Ⅱ级,并符合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2)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合乎Ⅰ类适应证的其他条件,可行 CRT 治疗,部分患者结合房室结射频消融以保证有效夺获心室。
Ⅱ b 类适应证:(1)符合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 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者;(2)常规心脏起搏并心室起搏依赖者,起搏治疗后出现心脏扩大及 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者;(3)QRS 时限< 120ms 并符合Ⅰ类适应证的其他条件,经超声心动图或组织多普勒检查,符合下列不同步条件者:左室射血前时间> 140ms、心室间机械收缩延迟,左心室射血前时间较右心室延迟> 40ms、左心室后外侧壁激动延迟。
上面所介绍的就是心力衰竭器械治疗要怎么做,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另外想要告诉大家,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异常的结果,竭是围术期前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功能不全的程度来决定,所以,在生活中一旦发现了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2心力衰竭的病因
1.基本病因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
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
(1)感染 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
(2)严重心律失常 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3)心脏负荷加大 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4)药物作用 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
(5)不当活动及情绪 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
(6)其他疾病 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3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4心力衰竭后果是什么
当心力衰竭这个疾病出现之后人们的生活就过得非常的提心吊胆,因为这个心力衰竭疾病会给人带来严重的危害,心力衰竭疾病不好好控制的话还会诱发我们不知道的后果,很多人一边治疗,一边担心心力衰竭疾病会加重,这样下来人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无法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当心力衰竭出现之后人的精神一下子就会突然的病危,那么这个心力衰竭的后果到底有哪些呢?
慢性心力衰竭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的肝脏,会长期的处于淤血和缺氧的状态,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干细胞萎缩、肝结缔组织增生,从而还会出现肝硬化、脾大及大量腹水等,而腹水压力就会进一步恶化心肺功能。这些都是慢性心力衰竭危害,了解了这些相信大家就会好好的预防该病,不然该病给自己带来伤害。
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的服用利尿剂,因而容易引起低血钾、低钠综合征。低血钾症轻者全身乏力,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低钠综合征则轻者肌肉抽搐、重者昏迷。
心力衰竭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的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呼吸困难,同时还会伴随有脚踝肿胀,容易感到疲劳无力等临床症状带来的极大痛苦,而且因反复住院,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负担。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心力衰竭还可能会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威胁健康。
心力衰竭在平时生活中出现,会导致患者在大量利尿的情况下,导致血容量大过度降低,心排血量下降,血尿素氮增高。患者皮肤弹性减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和少尿。间断利尿或大量利尿后补充适量液体,可预防其发生。
心力衰竭属于危险性疾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一定要提早预防,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据流行病学调查,全世界心衰发病率将近2%,美国心衰的患病率在1.5%-2%,大约有400万心衰患者,我国35-74岁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0.9%,心衰患者达到360万,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女性高于男性,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年死亡率为20%至50%,5年死亡率达67%。除引起死亡以外,心力衰竭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人称心衰是"生命的绊脚石"。
上面内容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心力衰竭疾病到底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如果疾病不及时控制的话,那么心力衰竭所引发的这些后果就会一一实现,这样下来就会危害到身体的健康,导致心力衰竭疾病加重,而心力衰竭加重之后还有可能会诱发生命危险,甚至会突然性的死亡,所以说治疗必须要坚持。
5心衰和心功能不全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心肌收缩,将回流到心脏的血液有效地排到主动脉和肺动脉去,故常说心脏犹如一个泵,即心泵。泵衰竭,是指在短期内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造成急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系列严重临床表现,其中包括心原性休克。泵衰竭的主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而心肌梗塞前,患者的心功能可以完全正常,一旦心肌梗塞发生,心功能在短则几小时内就可以急剧减退。泵衰竭一词是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因此泵衰竭主要就是指急性心肌梗塞的左心功能不全竭和心原性休克。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往往是一慢性过程,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代偿,这些代偿机制在适当范围内均能提高心排血量,但超过极限反而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心功能不全加重。
对于泵衰竭的病人来说,没有那么多充足的时间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代偿。因为在短时间内,许多代偿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心脏的腔室既不能一下子扩张,心肌也不会马上肥厚起来,仅仅能依赖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兴奋,提高心率、增加心室舒张末压来进行代偿;但心肌的氧消耗大大增加,得不偿失,反而会引起肺瘀血和肺水肿的发生。由于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心衰)和泵衰竭的代偿机制不尽相同,当然其临床表现和治疗也有区别。但随时间的推移,急性泵衰竭可转变为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而充血性心功能不全也能因病情的急剧变化而出现泵衰竭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