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那么钩虫病的治疗,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
目录
1钩虫病的治疗
得了钩虫病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发生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一般疗法必须注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给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饮食,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并同时服用稀盐酸每次滴和维生素C以助铁剂的吸收,贫血严重者应考虑少量输血,每次~50ml,或5~10ml/kg,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者,先给毒毛旋花子甙K。
钩虫病的治疗方法: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虫病。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驱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钩虫虫种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的合并感染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尤其是驱美洲钩虫的疗效,可采用交替用药和联合用药。常用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药,除对成虫有杀灭驱虫作用外,对虫卵及幼虫亦有抑制发育或杀灭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皮炎,若同时辅以透热疗法,效果更佳。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
目前常用的驱钩虫药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
剂量每次mg,每天2次,连服3天。驱钩虫的治愈率,因制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疗效越好,最高治愈率可达99%。一般虫卵阴转率为65%~90%。尽量不用于2岁以下婴儿。近年来每次用200mg,1天2次,连服3~4天,虫卵阴转率为95%~100%。国内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等8个单位联合观察,连服4天,阴转率为98.8%,提出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2钩虫病 饮食卫生要重视
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找到钩虫病原体可确诊钩虫病。诊断明确如无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即可进行驱虫治疗。如贫血严重,则应首先纠正贫血,然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钩虫病是可以根治的疾病,预后良好。平时需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如生吃瓜果蔬菜前要洗干净。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下田劳动最好穿胶鞋。
除此以外,预防钩虫病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
3、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下田劳动最好穿胶鞋。
3钩虫病的饮食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饕餮黄等。四川及浙江民间又称为懒黄病、粑黄病、桑叶黄等。钩虫病的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钩虫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促进气血的生长及脾胃功能的恢复。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适当休息。
钩虫病饮食方法(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姜汁黄鳝饮:黄鳝(去骨切丝)100克,姜汁10毫升,将黄鳝用姜汁、花生油、食盐少许拌匀,待饭煮至水将干时,放人鱼丝于饭面盖严,小火煽15分钟至熟服食。
2、党参红枣茶:党参20克,大枣10枚,共煎水代茶饮。
3、大蒜粥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捞出,然后取粳米,放人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人(若结核患者食用,可另加白及粉5克),同煮为粥。
4、煨大蒜:大蒜连皮10~12g,放火灰中煨熟,剥皮后嚼食。
钩虫病中医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粪毒犯肤
症状:手足接触泥土之后,很快出现局部奇痒、灼热、疱疹,搔破后脂水浸淫、红肿,·苔白薄,脉平或濡。
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桃叶泄毒汤。
本方以桃叶、辣蓼草、连根葱、荆芥、苏叶、苦参各30g,水煎3-4沸,趁温熏洗局部。如水冷,则加热后再洗,一日数次。
钩蚴在侵入皮肤的24小时内,尚有90%以上停留在局部,可用热敷法和能杀灭钩蚴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用热敷局部,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或用土荆芥油涂抹患处。
4钩虫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2.成虫引起的损害
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以摄取黏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
5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虫病是由钩虫(包括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疾病,钩虫的幼虫可以在人体内移行,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
钩虫病是农村中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从事田间劳动的人,因赤足下地生产劳动,脚或手部皮肤与钩虫幼虫接触,或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
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造成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
成虫寄生于小肠,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嗜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