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相关研究表明硒在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高硒地区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病率比低硒地区明显要低,因此日常饮食中注意常吃一些富含硒的食物,对预防心肌缺血是很有帮助的。
目录
1哪些是属于心肌缺血的日常护理
1.动静适宜。心肌缺血患者的活动锻炼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活动强度要适量,时间不宜太长,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发作。这是属于心肌缺血的护理方式之一。
2. 心肌缺血的护理应防暑降温。在室外活动或劳动时应戴遮阳帽并备足水,防止因周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而使得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而诱发心绞痛。当天气闷热时,室内可以开启空调,但度数不要太低,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以25℃左右为宜,这样既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又可以减低室内空气的湿度,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调整用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加大某种药物的剂量,或增加某种药物;有心绞痛发作史的心肌缺血患者可预防性用药。因此这也是属于心肌缺血的护理措施。
2常吃哪些食物有助预防心肌缺血
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相关研究表明硒在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高硒地区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病率比低硒地区明显要低,因此日常饮食中注意常吃一些富含硒的食物,对预防心肌缺血是很有帮助的。
补硒可避免心肌缺血 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
硒,被国内外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称为“心脏的保护神”,它具有保护心脏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硒能使酶的活性增高,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及时将有害自由基清除,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充足的硒可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加速损伤细胞的修复,预防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硒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心血管,预防心肌缺血:
1、清自由基: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有害的脂质过氧化物浓度较高,可促使血液中部分微小有形物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发冠心病。而硒可以清除脂质过氧化物,保护动脉血管壁上细胞膜的完整,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
2、调血脂:胆固醇是健康的大敌。当血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而硒依靠其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可调节体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代谢,降低血黏度,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3、抗老化:有害自由基是加速中老年人血管壁老化的主要物质,而通过硒可以清除有害自由基,延缓血管壁衰老。硒也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及时清除体内的有害自由基,防止人体血管老化,预防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调免疫:硒与人体免疫功能有关。缺硒可导致免疫能力低下,而补硒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临床证实,给心血管疾病患者补硒,可有效调节身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止并发症产生。
补硒以食补为主 推荐富含硒的几类食物
1、豆类的食物有:紫豆,红豆,绿豆,芸豆,黄豆等。
2、谷类的食物有:小麦胚粉,玉米面,空锅饼,带皮的糜子,籼米粉等。
3、蔬菜累的食物有:大蒜,香菜,油菜,苜蓿,菠菜,大葱和白菜等。
4、水果类的食物有:桑葚,桂圆,苹果,葡桃,海棠和杏等。
5、蛋类的食物有:鸡蛋,鸭蛋,鹅蛋和鹌鹑蛋等。
6、肉类的食物有:猪腰子,牛肾,羊肾,猪肉,羊肉,驴肉,鸭肝和鸡肝等。
?7、鱼虾类的食物有:鱿鱼,海参,蛏干,贻贝,墨鱼,梭子蟹,秋蛤蜊,牡蛎,海蟹等。
需要提醒的是,冠心病病人在饮食补硒时应考虑限制胆固醇、脂肪等摄入量。硒的摄入量以每天50微克为宜,最多不能超过400微克。
3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治疗心肌缺血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药物抗心肌缺血,那么它都包括哪些种类呢?
硝酸酯类:如消心痛、硝酸甘油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剂型包括片剂、针剂、贴膜和喷雾剂等。硝酸酯类药物抗心肌缺血的机制是降低前、后负荷及耗氧量;改变心肌血流重新分布,有利于缺血区的灌注。但这类药可迅速发生耐药性,停药后可逆转。
钙拮抗剂:如心痛定、合心爽、异搏定和氨氯地平等。钙拮抗剂抗心肌缺血的机制包括直接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工作效率;增加缺血区心肌供血;促进内源性一氧化氮的产生与释放。这类药物没有耐药性,可反射性增快心率,有的药物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抗心肌缺血的机制包括阻滞β受体,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区供血;改善心肌代谢。但β受体阻滞剂可扩大心腔容积、延长射血时间而增加氧耗。服用这类药时,不可骤停,否则有反跳现象。应注意其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
ACEI类:目前,对这类药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仍有争议。主要焦点是ACEI类药不增加缺血区供血,可出现“窃血”现象。
其他:如双嘧达莫、吗多明、尼可地尔、哌克昔林、卡波罗孟和Na+/H+交换抑制剂等。
4心肌缺血吃什么好
心肌缺血患者需要及时的治疗,但同时患者日常科学饮食也可以帮助病情的改善。
1、晕素兼吃,合理搭配饮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如伴有红细胞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 C 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斗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
3、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功效,可常食用。
4、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油、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5、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 12~15 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物,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6、常吃生姜,能促进消化、健胃、升高血压。可将姜末撒于菜汤中或用姜末泡水代茶。
7、少吃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子等具降压效应的食品。
5心肌缺血严重吗
说到心肌缺血,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它的症状其实并不局限于心脏,常见的症状有:
1、长色斑
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头部,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从而出现色斑问题。
2、加速脑细胞衰老
生气会使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压力增加。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气最少,对脑细胞不亚于一剂“毒药”。
3、胃溃疡
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还会引起胃溃疡。
4、造成心肌缺血
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心脏为了满足身体需要,只好加倍工作,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容易引发疾病。
5、引发甲亢
生气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久而久之会引发甲亢。
6、伤肝
生气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
温馨提示:
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引起的心脏病即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心肌缺血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