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时小便自遗,而且在醒后才发觉的一种病症。但是有部分症患儿是从生后一直尿床,但也的儿童已持续一年以上夜间自主排尿,但由于精神因素或疲劳等原因再次出现尿床症状,甚至持续到性成熟时才消失,也有少数成年人还有尿床现象。那么,遗尿症的孩子会有多自卑?请看。
目录
1遗尿症病因
心理方面(15%):
遗尿患儿表现的羞愧、自卑、内疚、胆怯或胆小、恐惧、焦虑,久而久之,引起人格变态,表现性格内向、孤癖、不合群、神经质或有暴力倾向等。
大脑神经系统(35%):
大脑神经系统睡眠昏沉、难以叫醒为遗尿病的突出表现特点,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烦燥易怒、多梦咬牙、睡觉乱蹬乱翻、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或不能久坐、精神萎糜等,直接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发育,致使智商下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尿床孩子的智商比正常儿童低17%-23%。
发育因素(25%):
遗尿症影响孩子的智商:睡眠昏沉、难以叫醒为遗尿病的突出表现特点,可有多梦咬牙、睡觉乱蹬乱翻、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或不能久坐、精神萎靡或发呆、上课溜号、走神等现象,直接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发育,影响孩子的读书学习及身体发育。
1、遗尿症对孩子的发育有影响:发育状况隐睾、隐裂、疝气、包茎、小阴茎、小子宫、囱门愈合晚、走路晚、说话晚、身高体重差,严重危及生长发育,若错过治疗时机,将遗恨终身,还将累及后代。
2、遗尿症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疾病:生殖功能少精、早泄、阳痿、不育等;月经不调、闭经、排卵障碍、更年期提前、不孕等,直接影响生育及性功能。
2小儿遗尿的早期症状
说到小儿遗尿是很多妈妈们特别苦恼的,因为自己的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还会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处理,小儿遗尿发生以后就会出现很多的症状,这是一些妈妈们不是特别了解的,一起来看看该病的症状有哪些。
①病史: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
②体检: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
④X线检查: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
⑤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对于小儿遗尿的早期症状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不要因为孩子出现了小儿遗尿的症状,就要加以训斥,这样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平时还要多注意他们的饮食,一定要清淡一些。
3小儿遗尿的预防
应从小为儿童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掌握夜间排尿规律,定时唤醒或使用闹钟,使儿童逐渐形成时间性的条件反射,并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应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的环境刺激所造成的遗尿。当儿童面临挫折和意外时,家长应善于疏导,帮助儿童消除心理紧张,当儿童出现遗尿后,不应责备或体罚,应寻找原因,对症治疗。
在训练儿童排尿时,要先让其懂得“尿意”后有排尿的意愿,在尿湿后有不快的感觉。儿童的排尿训练要与其发育水平相协调,指导父母注意儿童对排尿训练的反应,如儿童拒绝,父母不要强制性地干预,应适当推迟训练时间。
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小儿遗尿的基本措施。训练时间最好是在孩子满1岁半以后。开始训练的时间过早,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反射性排尿的控制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往往会造成失败,这就难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大小便训练主要是采取阳性强化法,每次成功都应立即奖励孩子。
4遗尿症治疗
遗尿症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不要责难和打骂儿童,应给予鼓励,使患儿有治好遗尿的决心。父母对患儿给予高度关心和爱护。在晚饭后禁止饮水,放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二、药物治疗
①丙咪嗪:为中枢兴奋剂,可减轻睡眠深度,每晚口服25~50mg,连续3~4个月。如停药后复发,可再给药。
②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普鲁本辛或羟丁宁(Oxybutynin,即ditropan,尿多灵)。入睡前口服,可使逼尿肌松弛,抑制膀胱收缩。
③麻黄素25mg睡前口服。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
三、膀胱训练
在日间嘱患儿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由每1/2~1小时1次延长至3~4小时1次,以扩大膀胱容量。
四、条件反射训练
用一套遗尿的警报装置,训练患儿在遗尿前惊醒。在患儿身下放一电子垫和一电铃相连接,一旦电子垫被尿湿时,接能电路而使电铃发现声响,惊醒患儿起床排尿, 如效果不佳,可加用丙咪嗪以减轻睡眠深度。一般经1~2个月的训练可使70~80%原发性遗尿获得治愈。
遗尿症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1、脾肺气虚
证候:遗尿,尿频而量不多,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神倦乏力,食少便溏,自汗或盗汗,舌 淡,脉缓。
主方:补中益气汤合缩全丸加减。
加减:若患儿熟睡不易醒者,加石菖蒲,莲芯。
2、下元虚寒
证候:睡中遗尿,一夜可发生1-2次后更多,多在夜间一定的时间,而且往往在梦中排尿 ,患儿面色白光白,恶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而频数,舌质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固涩。
主方:桑螵蛸散和巩堤丸加减。
加减:小便清长,恶寒肢冷加附子3g。
3、肝经郁热
证候:遗尿,小便黄燥,性情急躁,兼见手足心灼热,唇红,苔薄黄,脉滑数。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加减:若见有舌光无苔,脉细数之阴虚明显者,加大熟地,萸肉,麦冬 ,淮山药。
5遗尿症的孩子会有多自卑
对于患有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儿童,他们的标准化自尊等级量表评分往往比没有遗尿症的儿童低10%,或者表现出悲伤、焦虑、社交恐惧和忧虑等类似自尊心低的症状,但也并非总是如此。
8至9岁的遗尿儿童与10至12岁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小一些。
成功治疗原发性夜间遗尿症能够提高自尊评分,自尊还有可能恢复正常。
数据汇总
共有4项病例对照研究和3项队列研究有关夜间遗尿症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对7项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发现,在标准化问卷调查中,尿床“通常”但并非“总是”与自尊评分低有关(或是与自尊低相类似的其他症状的评分)。1 这些研究以不同的方式定义自尊,并且用各种各样的调查问卷来估量自尊,因此不可能进行直接比较。
综述中第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10-12岁)儿童和遗尿女童自尊评分低于年龄较小的(8-9岁)儿童和男童。第二项病例对照研究报道称,通过使用3项评估工具,发现遗尿儿童仅在1项评估中显示自尊评分较低。
第三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遗尿儿童的自尊评分与哮喘和心脏疾病患儿的评分,结果发现遗尿与自尊低有关。最后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指出,患有遗尿症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遭受“愤怒的痛苦”。
系统综述中第一项队列研究发现,遗尿症儿童出现悲伤、焦虑和社交恐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遗尿症的儿童,并且这些儿童中有65%对自己患有遗尿症感到“不开心”。
在第二项队列研究中,患有较为严重遗尿症的儿童和女童的自尊评分明显低于轻微遗尿症儿童或男童(未提供实际分数和一些统计数据),虽然在研究者使用的第二个标准化量表中没有重复出现这些结果。
第三项队列研究报道称,大约800名遗尿症患儿中有37%的儿童在4点李克特量表中评价遗尿症“真的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