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患病率高达3%~6%,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可如何治疗目前仍存在不少误区。很多人认为多动症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痊愈的,还有的人认为治疗多动症只是医生的事,父母不必参与,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治疗多动症最佳方法是什么呢?下面由小编为你解答。
目录
1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表现一:注意力不集中
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难以组织工作和学习;
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8、常常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表现二:多动或冲动行为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环境中常常离开座位;
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
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
5、经常忙个不停或常像“装上了发动机”似地不停地动;
6、经常说话过多;
7、常常别人间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8、经常难以安静等待或按顺序排队;
9、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插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2多动症最佳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是关键
目前多动症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为辅。在治疗中强调家长、老师、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参加非常重要,各方面要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帮助多动症儿童矫正心理、情绪和行为异常,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和自尊,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有人认为多动症不需要治疗;有人认为只要教育就可以了;还有人认为治疗只是医生的事,与老师或家长的关系不大,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点。
长期治疗须坚持
有人认为多动症只是一种儿童期的疾病,是自限性的,到了青春期后自然就会痊愈的。因此认为,多动症只需要短期治疗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长期治疗。
近年来发现多动症的预后并不乐观。多动症儿童长大后虽然多动表现可能会减轻甚至消失,但其他症状并不一定有明显的改善,常持续多年,甚至可能终身存在。多动症儿童年龄小的时候多动表现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则注意力不集中更明显。到了青少年,会出现学习问题、自卑,还可能出现法律问题。到了大学和成年阶段,会出现缺乏组织计划性、做事不专心等,使得学业失败、工作困难、自卑、物质滥用和事故多等。由此看,多动症的症状始终存在,只是年龄不同表现不一样。因此,学者们提出多动症应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长程治疗,常常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药物治疗效果好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既往由于人们对该病的治疗存在着种种误解,特别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往往半途而废,许多患儿并未得到适当的治疗,结果贻误了治疗时机。
近年来,药物治疗越来越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即药物治疗也应作为首选的治疗。研究发现,只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仅用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相反,如果因为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对孩子的伤害要比药物的副作用严重得多。
如果多动症的症状明显,已影响孩子的各种功能,如学业、交往、情绪等,就要考虑使用药物治疗,积极的药物治疗越早越好。
连续治疗要强调
既往多动症的治疗,由于只注意儿童的学习问题,又顾虑药物的副作用,常常采用间断治疗,即周一至周五服药,周末停药,节假日也停药,其实这种服药方法并不科学。
多动症的症状始终都存在的,并非只是学习问题,而且还包括其他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还有各种功能问题。如果采用间断治疗的方法,可能在学习时症状有所改善,但其他方面的问题并不能改善,而实际上儿童行为和各种功能问题,是一个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目前多主张连续服药,即使是周末或假期,都应该服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既往的间断治疗还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多动症的症状在一天中也是始终存在的,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都存在,有学者发现多动症儿童即使夜里的睡眠问题也较正常儿童多。因此目前多动症的治疗提倡“全天候”治疗,采用新型的长效药物可以维持24小时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症状。
治疗多动症最佳方法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爱心以及关心,还有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坚持治疗和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
3儿童多动症成因
(1)患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常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较多。
(3)神经递质、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为对本症病因的一种研究途径。
(4)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但轻微铅中毒是否可产生多动症,至今尚无结论。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破裂家庭、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父母性格不良、酗酒、吸毒、有精神病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并影响病程的发展与预后。
(6)其他因素: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容易产生多动症。
4多动症的危害
1、对个人的危害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在行为上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控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家庭的危害多动症儿童学习不仅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有的高价请家庭教师,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3、对学校的危害在学校里,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使老师特别恼火,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他们开除。
4、对社会的危害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犯罪率较高,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及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5多动症儿童的感知缺陷
感知是指人的感觉和知觉,多动症儿童的感知缺陷主要表现在感知的速度相对缓慢,感知的范围比较狭窄,感知的分辨能力较弱,感知的加工分析过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感知一般包括视觉、听觉、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视觉是感知外界事物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需要有高速敏感的视觉来接受上课的内容,经常要求学生有时看书本,有时看黑板。这就要求必须把视线从较近的书本转移到较远的黑板上,过一会又要从黑板转移到书本上来。多动症患儿由于感知速度比较缓慢,经常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往往看了书本忘了黑板,两者不能兼顾,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且多动症患儿视觉的主动性和定向性较差,分不清主次关系,经常把视觉转移到其他无关的事物上。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捕捉的信息十分迷糊,常常不知道老师讲的知识点或者留的家庭作业,因而学习成绩较差。
正常情况下,多动症儿童的听力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对声音的分辨和接受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但是对无关的事物,比如说教室外面的吵闹声,鸟叫声,叫卖声等等,都容易引起多动症儿童的无意注意,特别容易分心。结果,常常一节课下来,不知道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到家里也不知道如何巩固和复习功课。
多动症儿童缺乏时间观念,他们做事情常常拖拖拉拉的完成,从来都不着急。即使是吃饭,睡觉也是慢腾腾的,丝毫没有时间意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家长的监督和督促,做什么事情花费的时间都要比正常儿童花费的时间长。
一般来说,孩子上学之后,他们的空间知觉会有所发展。但是多动症儿童的空间知觉和正常儿童是有区别的,他们的空间知觉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不分左右,看不到一些小的细节的东西,经常混淆相似的数字和字母,比如说9和6、b和d等等。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