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活泼可爱是招人喜欢的。人们也经常用活泼好动来形容性格开朗阳光的孩子。过分好动会形容成调皮捣蛋。但时兴多动症这个词,很多小孩子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症状。精力旺盛,一刻停不下来,面对孩子的多动,父母往往心力交瘁。那么,孩子有多动症家长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目录
1孩子有多动症家长怎么办
作为多动症孩子的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得了多动症和得了其他病一样,虽然表现不同,但喝其他病儿一样需要关心和体贴,不能误认为小儿的病态是不学好,故意捣乱等,更不能因为孩子那些不受欢迎的病态行为而动辄责打,否则加重了患儿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更差,长次下去,患儿的症状势必加重。
对于医生认为需要服药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当按医嘱给其服药并仔细观察其反应,并将服药后的情况如实反映给医生,因为医生主要是根据父母提供的情况来判断服药的效果和进行药物或剂量的调整的。
孩子服药期间应尽量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如防止感冒和过度疲劳,避免嘈杂的环境、不适宜的责打等,保证充分的睡眠,如有食欲减退,可改为发后服药,并适当加餐和增加营养,故家长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在家中感受愉快和温暖,平时要让患儿过有规律的生活,制定作息制度,让他们按时起床、就餐、就寝等等。
2小孩多动症是什么引起的呢
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一是遗传因素,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ADHD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二是神经递质因素,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三是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小孩多动症是什么引起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多动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想办法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出原因。小孩对外面的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多动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太过苛责孩子。
3孩子多动症的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儿童各方面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障碍,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无意义的多动是最常见的表现,动作无目的、无规定、无定向的乱动,有时带有暴发性或突击性冲动.学习困难也是多动症的一个突出症状,约50-60%的多动症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有的语文困难,有的数学困难.有的在运动协调功能方面出现困难,如写不好字,画不成画,不会做手工操作,经常受伤等。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则是多动症的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多动症儿童从小就不听话,不服管,不遵守规则,自行其事,社会适应功能障碍,人际关系紧张,日后可能发生说谎、偷窃、逃学、斗殴、自伤、伤人以及犯罪等不良行为。对多动症产生的不良后果应有足够的认识。
对于一些爱调皮的孩子家长们是比较喜欢的,因为调皮是孩子的本性,孩子越调皮越活跃说明孩子越健康,但是这是不对的想法,是需要我们纠正的,孩子多动症的表现就是以上介绍的几种了,希望家长们要重视这种现象,要及时给孩子进行心理上的辅导。
4孩子好动与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下集中的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而多动症的孩子做不到。
正常儿童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
正常孩子作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患儿却表现得很笨拙。
中枢神经兴奋剂能使正常儿童引起兴奋;而患多动症的儿童服用后,却很快地表现得安静,少动,注意力呈相对集中。当他们服用镇静剂时,反而出现兴奋、多动。
5如何预防孩子多动症
1、做好优生优育,在怀孕期间补充均衡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避免孕期患一些疾病和并发症。
2、孕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谨慎用各种药物。
3、分娩能够顺产就不采取剖腹产,据研究发现剖腹产的孩子多动症的比例比顺产的孩子要高。
4、给孩子创造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情绪能够相对更稳定。
5、饮食上不挑食,做到营养的均衡,如果出生之后发现缺钙,一定要及时补充。
6、避免铅中毒。这个需要在孩子出生以后就注意,现在汽车尾气含铅很高,在过马路和室外活动的时候避免接触过多的汽车尾气。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