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持续性无排卵、多卵泡不成熟、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特征,是生育期妇女月经紊乱最常见的原因。具有月经紊乱,闭经,无排卵,多毛,肥胖,不孕和双侧卵巢增大呈囊性改变,称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可具备以上典型症状,也可以只有部分症状,但因排卵障碍而致不孕则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
目录
1多囊卵巢综合症症状
一、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女性患者多会表现月经推迟,或是三四个月,甚至是半年才会来一次月经。而且月经量多少也不定,多的时候可能会引发贫血;而少时可能只是在小便的时候可见极少量的出血。
二、不孕:大多是由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无排卵,因此会患有不孕症。而事实上,许多的女性患者正是因为不孕这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症状才进行就诊的。
三、肥胖:通常一半以上的女性患者会出现肥胖的症状。
四、多毛和痤疮:多毛和痤疮此症状大多是因为体内的雄激素过多造成的。正常的女性体内也会出现雄激素,而一定水平的雄激素是维持女性阴毛、腋毛以及性欲等生理状况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雄激素过多就会引起异常现象的发生。
查看详情>>2多囊卵巢综合征吃什么好
注重日常多囊卵巢综合症饮食控制,也能辅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以下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饮食调节:
1、多囊卵巢综合症饮食控制食盐的摄入时,根据病人病情和内分泌功能程度作调整,并非所有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病人都要严格限盐。
2、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该讲究营养,多选择一些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不偏食,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牛奶、鱼虾等均可食用。
3、饮食宜清淡,注意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需要避免甜食,绿豆、螃蟹、柿子也最好不要吃。要注意过咸类不吃(包括腌制类)、辛辣刺激类不吃(包括辣椒、酒类、虾、蟹等)、被污染的不吃(包括腐烂变质的,剩饭剩菜等)、烧烤类不吃。糕饼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大忌。
4、为免控制饮食造成吸收不足,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视情况每天补充钙片和一颗含叶酸的综合维他命、每日水份应达8杯水量。
3多囊卵巢综合征食疗方
1、红酒炖雪梨
食材:雪梨2个,红酒300ml,冰糖1块。
做法:取300ml红酒,倒入小炖锅中。加入冰糖,中火煮开。利用煮红酒的时间给梨削皮,对半切开后去核。红酒煮开后放入处理好的雪梨,煮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勺子将红酒淋在未能浸泡汤汁的雪梨上,帮助上色。加盖小火炖20分钟,其间每5分钟将雪梨翻一个面,使其入味均匀。炖好后离火冷却,切片装盘即可食用。
2、鲫鱼豆腐汤
食材:鲫鱼1条,豆腐200g,盐2g,白胡椒2g,料酒1小勺,油、葱、姜各适量。
做法:鲫鱼去鳞和内脏,抹上料酒,用盐腌渍10分钟,豆腐切成小块备用。锅中加入少量的油,下入鲫鱼煎至两面金黄。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葱段和姜片。大火烧开,烧至汤汁变白后,加入豆腐,转小火慢炖。小火炖到汤汁浓稠,加少量盐和胡椒粉,再炖10分钟即可关火。
4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会不孕不育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也是不孕不育门诊中最常见的病种,约占门诊量的25%。患者可以同时具备以上几种症状,有部分患者只有部分症状,不排卵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明显的临床表现。
专家普遍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女性的下丘脑垂体功能失常发生障碍。就会使卵巢合成甾体激素异常,从而导致产生过量的雌激素,造成女性无法产生优势卵泡,导致卵巢多囊性改变。
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临床上发现大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肾上腺皮质活性增加,肾上腺细胞敏感性增加和功能亢进,导致女性患者分泌过量的雄激素,从而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
长期精神紧张、药物及疾病影响:如果女性朋友长期处于精神紧张、以及一些特殊药物及一些疾病,就会导致女性的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调节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导致女性朋友的卵巢间质、卵泡膜细胞产生很多雄激素;所以患者就会表现诸如闭经、多毛等一些列的症状。
家族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通常是伴有家族高度聚集性,所以我们认为遗传因素是其病因学上一个主要因素。此病发病因素很难进行避免,现如今唯有早发现早治疗。
5多囊卵巢综合症日常要注意什么
如何预防多囊卵巢综合症?女性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症是多囊卵巢综合症,对女性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容易导致流产、不孕症。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预防方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平衡,饮食是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调节饮食,注意健康饮食。对于减肥的女性,不要盲目使用减肥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女性朋友由于工作的繁忙,忽视了一些生活习惯,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性生活,要采取避孕措施避免多次流产,也不要长期使用避孕药。
3.经常锻炼身体: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预防方法要劳逸结合、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剧烈运动,积极乐观的心情。[3]
4.保持自身稳定的情绪:还要注意自我的调整,保持一种乐观的情绪、心情应该保持舒畅,避免暴怒、抑郁、过度的紧张和长期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