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对脑瘫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脑瘫的治疗方法也是越来越多,而在脑瘫患者中,小儿脑瘫是一群特别的患者,他们在幼儿的时期可能就患有脑瘫,这对小孩的生长发育有非常大的伤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患者脑瘫这种疾病呢?下面就介绍几种最主要的原因。
目 录
1脑瘫日常护理有哪些
日常生活护理: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小儿脑瘫患者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为患者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患者独立更衣能力。
根据患者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患者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
饮食护理:在小儿脑瘫的护理中,应为其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者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
喂食时应保持患者头处于中线位,患者头后仰进食可致异物吸入。要让患者学习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喂食的境地。如患者进食的热量无法保证,可进行鼻饲。
皮肤护理:在小儿脑瘫的护理中,不能让小儿脑瘫患者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小儿脑瘫,护理人员常帮助患者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
心理的沟通:护理人员应及时的与小孩子进行心理的沟通,帮助孩子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决心,经常的鼓励孩子等。
2导致青少年得脑瘫的病因是什么
1.早产儿基质(室管膜下)出血,是大脑半球Monro孔水平尾状核附近出血,恰位于室管膜下细胞生发基质中,常累及双侧且不对称。
室管膜下出血区由豆纹动脉、脉络膜动脉及Heubner回返动脉供血,静脉血经深静脉引流入Galen静脉。约25%的室管膜下基质出血分为小腔隙,其余破入侧脑室或邻近脑组织。一组连续914例的新生儿剖检显示,284例出现室管膜下出血,占总数的31%,均为低体重儿。室管膜下出血的病因和机制不清,可能与基质层薄壁静脉压力显著增高、缺乏足够的支持组织有关,血压或静脉压增高可能与早产儿肺部病变有关。
2.脑室旁白质软化,是发生于皮质支与深穿支动脉分水岭区的白质带状坏死,位于侧脑室侧部和后外侧部,可涉及枕部视辐射和放射冠感觉运动纤维。瑞典调查报告显示,55%的痉挛性双侧瘫痪早产儿系因室管膜下出血、白质软化或二者并存。
患儿常有脑性双侧瘫痪和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常重于认知及言语功能障碍,见于1/3的室管膜下出血病例,也可发生于低血压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或足月婴儿。Chaplin等观察了20例出血后脑积水患者,40%明显运动障碍,60%以上的患儿智商低于85分。Victor等观察了12例轻型病例,患儿生后平均体重为1.8kg,平均孕龄32.3周,仅1例遗留痉挛性双侧瘫痪,9例智商处于偏低与正常之间或正常智商范围内,平均存活年龄8.5岁。
3.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是各种原因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导致脑部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虽然很多新生儿在围生期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窒息,但仅少数出现脑部损害。许多脑瘫患儿也可平安度过围生期,说明某些产前、产后致病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婴儿刚出生后一段时间CNS耐受缺氧、缺血的能力是一生中最强的。只有当动脉氧分压降至正常值的10%~15%时才发生脑损伤,其他脏器功能低下也会加剧脑损伤的程度,如心肌损伤和心律不齐引起低血压。合理的解释是缺氧-缺血性脑病通常发生在子宫内,而在婴儿出生后表现出临床症状。
3脑瘫的饮食
1、首先要选择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的食物。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因为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
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的发育。维生素b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增强食欲,维生素d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其次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馒头、粥、粉为主食,过多杂食会影响食欲,造成营养障碍。
3、饮食要有定时,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点心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
4、每日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皮肤,可增进食欲,帮助吸收。
4脑瘫康复训练
脑瘫的治疗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脑瘫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仅靠治疗师每天1-2小时的训练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家长也要学会并参与部分常用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坐起训练
将他双腿分开坐在你的膝上,活动你的膝,使他轻轻向一边倾斜,鼓励他稳住自己。或向下压住他的髋部帮助他坐起,将他倾向另一边。从后方握住其髋部,轻轻将他推向一边,让他把握自己,向不同方向转身坐。将他向另一边倾斜,向一边侧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
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跳跃
跳跃是锻炼下股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作准备。经常拉患儿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的准备,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在上述两个训练基础上)让几个儿童一起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8、平衡协调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9、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家庭康复训练中,家长应注意以下事项:
1、按照医生的计划进行康复。每个脑瘫儿运动功能受损情况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父母带着孩子到专科医院求治,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儿发育障碍的具体情况拟定出康复训练计划。训练一段时间后还需要进行复诊,康复医生会分析患儿康复训练的情况,训练效果,存在的问题,完善康复训练计划。
2、训练要循序渐进。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家长应根据孩子实际发育年龄,对照正常儿童发育表,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选择训练动作时应由简到难逐步过渡。如果训练动作过难,孩子不能完成,会导致挫败感而失去信心、放弃训练。
3、多方面训练可同时进行。家长可同时进行多方面训练的综合康复。将康复训练内容融入孩子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4、避免训练中的伤害。家长在帮助孩子进行训练时动作应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孩子在做训练动作时应小心保护,慎防跌倒摔伤。
5脑瘫的症状
(一)基本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2、肌张力异常。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
3姿势异常。受异常肌张力和原始反射消失不同情况,影响患儿可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并因此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体检中将患儿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
4反射异常。多种原始反射消失延迟。痉挛型脑瘫患儿腱反射活跃,可引出踝阵挛。
(二)CP综合征四大临床类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
1、痉挛型综合征发生于大约70%的病例中。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引起的,可以较轻或严重影响运动功能,综合征可以产生偏瘫、截瘫、四肢瘫痪、两侧瘫。
受累肢体通常发育不良并且表现深反射增强和肌张力高,无力,挛缩倾向,有特征性的剪刀状步态和足尖走。在轻度受累的儿童中,可能仅仅有某些活动受损(如跑步),伴随四肢瘫痪,常见有与皮质延髓相关的口、舌、腭运动的损伤,结果构音不良。
2、手足徐动或运动障碍综合征发生于大约20%的病例中,是基底节受累的结果。缓慢、扭动、无意识的动作可能影响四肢(手足徐动)或肢体近端部分和躯干(张力障碍型);可能发生突然、急促、大幅度的动作(舞蹈病型)动作,随情绪紧张而增加,睡眠时消失,存在严重的构音困难。
3、共济失调型综合征发生在大约10%的病例中,是由于小脑或其传导通路受累所致,虚弱、协调不良,意向性震颤产生的不稳定,蹒跚步态,快速精细运动困难。
4、混合型是常见的---最多见的,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较少见的共济失调型和手足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