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目 录
1怎么治脑血管病
一、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1、安静卧床,切忌任意搬动病人,有条件的地区应就近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生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应及时输氧,充分吸痰,甚至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3、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瘫痪病人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清洁口腔和皮肤,防止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源性脑栓塞者应保持安静卧床4~6周,防止复发。
4、保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进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定期检查血电解质。
5、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大面积梗塞早期应用脱水药。
6、手术治疗。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二、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1、保持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2、适当锻炼身体,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3、空气负离子治疗,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负离子能有效修复老化的细胞膜电位,促使其变成正常带负电的细胞,负负相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沉减慢。同时负离子能加强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负极性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保持血液的正常健康状态。
温馨提示:负离子可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整心率使血管反应和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从而对缓解心绞痛,恢复正常血压有良好效果,通过心电图X线发现,负离子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空气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有良好的作用。只有生态级小粒径负离子才能轻松透过人体血脑屏障,起到疗养保健的功效。
2脑血管病的饮食
1.适当控制饮食的总热量。脑血管病人一般体型肥胖的较多,再加上加活动量少,因此饮食要有节制,每餐饭菜量不宜吃得过多过饱,以八九成饱为宜,保持热量摄入平衡。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脑血管病患者多数血脂偏高,对脂肪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严格限制,如肥肉、动物油脂、内脏、奶油黄油以及含胆固醇高的食品不用为好,以免加重病情。在使用植物油时也要注意全日的使用量不宜过多。食物易清淡便于胃肠消化。
3.食物要多样化: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混吃。蛋白质的补充既要不过多吃肉蛋又要注意补充奶类、豆制品类蛋白质,以增强病人抵抗力。
4.少吃甜食控制糖类的摄入:对白糖糕点、巧克力一类糖要适量控制。多吃糖会使糖转化为脂肪造成肥胖使血脂升高,加重病情。
5.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矿物质钙、磷、钾、镁等以较多的膳食纤维,这些都对改善脑血管病起到良好作用。
6.戒酒:酒精对血管起扩张作用使血流加快,脑血量增加。酒后容易出现急性脑溢血发作。
查看详情>>3脑血管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急性脑血管病均起病急剧,多在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症状达高峰,呈完全性卒中。部分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可于数日内进行性加重,称进展性卒中。临床表现常因病变为缺血性或出血性,受累动脉部位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异。
脑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病变部位、范围、性质等的不同,临床上会有不同的表现。
一、缺血性卒中:
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发病,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历史,发病当时多意识清楚。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首发症状常为偏瘫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减退,上肢症状往往重于下肢。若病变在主侧半球含言语中枢的半球,则常有失语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或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若病变范围较大,也可出现昏迷及完全偏瘫。检查时可见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下肢瘫。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首发症状常为眩晕、恶心、呕吐,不敢睁眼和变换体位,严重者四肢瘫痪甚至昏迷。检查时常可见眼球震颤、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四肢亦可出现程度不等的中枢性瘫痪。
若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则上述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TIA可反复发作,部分病人最终导致完全性卒中。
二、出血性卒中:
因血液骤然破入脑实质或颅腔,颅内压力骤然升高,因而出现一系列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脑内出血中最常见者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部位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常波及内囊区域,形成脑内血肿。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因血肿的部位及大小而异。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则嗜睡,重则昏迷。双眼球常向病灶侧偏斜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若主侧半球受累,可伴有失语。病灶对侧可见中枢性面、舌瘫及上下肢瘫,对侧半身感觉减退。若病人合作,尚可发现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如为左侧内囊血肿则双眼右侧视野缺损,以上称为内囊出血的“三偏”征。若血肿位于内囊外侧,则血液常破入蛛网膜下腔,意识障碍常较轻,偏瘫常不完全,偏盲常不存在。若血肿位于内囊内侧,常侵及丘脑,血液易破入侧脑室。病情常骤然恶化,血压急剧上升,体温骤然升高达39℃以上,呼吸节律失调,意识障碍加深。双瞳孔缩小,双眼球正中位,四肢伸直,呈强直性阵挛,或去大脑强直,预后凶险。
动脉瘤或血管畸形造成的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则表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出现精神症状。局灶体征不显,但脑膜刺激征突出,如颈项强直,克尔尼格氏征阳性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常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如Q-T延长、ST段下降等。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因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可引起血管痉挛,继发脑梗塞而出现局灶体征,如失语、偏瘫等。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的吸收受影响,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而出现进行性智能障碍甚至痴呆。
温馨提示:血肿若位于小脑半球,轻则出现眩晕、呕吐,病灶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运动协同不能;重则血肿破入第四脑室,累及脑桥,出现面肌瘫及四肢瘫,预后极差。
4脑血管病的病因是什么
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其病因如下:
一、疾病因素35%:
⑴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⑵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
⑶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⑷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⑸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药物引起25%:
脑血管病可有诸多因素引起,最常见的除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及气候异常外,目前,还发现一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剂、利尿剂等,也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⑴降压药:脑组织的血流量主要是靠血压来维持,若使用作用较强的降压药或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致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睡前更应忌服大剂量降压药。人在入睡后机体大部分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血压也相对降低,若再服用大量降压药,势必会使血压更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瘀积在脑血管形成血栓,而发生脑血管病。
⑵镇静药:一些作用较强的镇静药,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硫酸镁等,也可使血压在短期内急剧下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脑血栓形成。
⑶止血药:一般中老年多伴有血管硬化,血脂偏高,血粘滞性增加。若使用大剂量止血药,如安络血、止血芳酸等,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使血液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
⑷利尿药:中老年人应用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由于大量利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也易形成脑血栓;同样道理,发烧时过量使用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等发汗退热剂,或过量使用中药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剂时,均可致大量出汗,乃至失水过多而发生脑血管病。
⑸避孕药:据报道,一些避孕药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口服避孕药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5~8倍,其服药到发病的时间最短者数天,长者5年,故在服用避孕药的过程中,应经常进行血压和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异常者应停药,对有脑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则应停用避孕药。
5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提高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故应加强防治。具体疾病有具体的治疗。
一急性期: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①安静卧床。②镇静、止痉和止痛药。③头部降温。2调整血压。3降低颅内压。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5防治并发症。
2. 手术治疗。
二恢复期:
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
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2.功能锻炼。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
温馨提示:
在饮食方面,既不能片面限制高脂肪的摄入,也不能过食肥甘厚味,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stroke)则是指畸形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