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严重者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日久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身体某一部分肢体软弱无力为特征,尤其以下肢痿弱,足不能行较为多见,故又称痿躄。那么为什么有痿证呢?下面就告诉大家吧。
目 录
1什么是痿证
中医对“痿证”早在2000年前即有较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在《内经》、《类经》、《素问˙痿论》还是《景岳全书》等等著名医书内,众名医家一直论证“痿证”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外来损伤或者患者禀受父母之肾气不足,导致患者精气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而致病。《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为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由于肺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故以“肺热叶焦”为致痿的主因。五脏病变的发生,是由于脏气之热,或由情志所伤,或由年老肾衰,或由湿热浸淫。而病理的关键,在于筋骨、肌肉等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阴阳、气血、津液之虚,湿痰、瘀血、食积之患,皆能使人成痿。现在临床常见的痿证,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为多。
现代医学对本证的认识相对较晚。随着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及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被认识之后,现代医学对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较完整的论述,认为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快,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更具体,更明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痿证的治疗
《素问.痿论》曰:“独取阳明”。因为阳明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主润宗筋,合冲脉,属带络督。故益胃养阴,为治疗本证的常法,对于肺胃津伤者,尤为重要。然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对于肝、脾、肾三腑之调治,亦属不可忽视。故患者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肌肉无力;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及肌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则酿生痰浊,从而导致各种肌无力症状。多种肌无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不愈,日渐气血衰败,五脏俱亡,最后阴阳衰败导致死亡。故主要治则:益气健脾、补肾养肝。
根据“痿症”的这一论证,专家组历经多年潜心钻研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痿证的不同的方案,并把每一套方案科学地运用于临床,反复比较,终于研制出一系列纯中药方剂。该疗法以滋肝补肾、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养心益气、濡养生肌为治疗原则,并选用30多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五行肌康宁免疫方剂”,它可以调节AchR,化解沉积物,抑制抗AchR抗体的产生,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痿证患者的症状,如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言语不利、行走困难易跌等症状,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3痿证的类型
痿证常见以下证型:
①肺热津伤,筋失濡润。初起见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多发生在温热病中或病后,由于津液不能敷布全身,遂致筋脉失养而为病。治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②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证见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麻木微肿,以下肢为多,或足胫热气上腾,或有发热,胸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浸渍经
脉,气血阻滞而成病。治宜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方用二妙散加木通、木瓜、牛膝、蚕沙、薏苡仁等渗湿通络。③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证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气短,面浮不华,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缓弱。为脾胃虚弱,气血不充,筋脉失养而成病。治宜补脾益气、健运升清,方用参苓白术散。
④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耳鸣,发落咽干,遗精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用虎潜丸加减。
⑤瘀阻脉络,筋脉失养。证见四肢痿软,麻木不仁,青筋现露,经络间抽掣作痛,或有痛点,舌质紫,脉涩不利。治宜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方用圣愈汤,酌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行瘀。
4痿证的症状
痿证的病因,大抵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多因热邪、湿邪,内伤多因久病、劳倦、饮食失调等。其主要病理机制有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髓枯等,导致肢体筋脉失养而起。病位与肺、脾、肝、肾四脏关系较密切。临床辨证应分清虚实。凡起病急,发展快,多属肺热伤津,或湿热浸淫,多为实证;病史较长,起病与发展较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二者均属虚证,亦有虚中夹实者。实证治疗宜清热、润燥、利湿,虚证宜益气、健脾、滋肝肾,并应重视“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
痿证以四肢筋肉弛缓无力,失去活动功能为主症。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肢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软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肌肉日渐削瘦,并有麻木、发凉等,与痹证的酸痛、活动受限不同。
肺热伤津:兼有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侵淫:兼有身重,胸院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兼见纳差气短,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无力,苔薄白,脉细弱。
肝肾亏损:兼见腰脊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5痿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下肢取环跳、髀关、伏免、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阳溪等穴为主。肺热者加尺泽、肺俞;胃热者加内庭、中脘;湿热者加阴陵泉、脾俞;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脊柱外伤者加相应节段华佗夹脊穴。皮肤针:沿手足阳明经线和背部肺、胃、肝、脾等背俞穴轻叩。肌肤不仁者,可叩刺麻木区域至微出血。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
刺灸法
治则:利湿除热,培补牌胃,滋养肝肾
处方: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下肢—髀关 风市 阳陵泉 足三里。
肺热加尺泽,湿热加阴陵泉,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
方义: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
本方取穴侧重阳明之经,阳明多血多气,“主润宗筋”,宗筋约束骨骼,利于关节运动,故治痿证重在调理阳明,补益气血,舒筋通络;
配筋之会穴阳陵泉加强疗效;
肺热加肺之合穴尺泽,宣肺清热;
湿热加阴陵泉健脾除湿;
脾胃虚弱,取其背俞健补脾胃;
肝肾不足取其背俞,滋养肝肾。
随证配穴:咽部麻痹—上廉泉,失语—水沟。
操作:毫针刺,实证泻法,虚证补法,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穴 受累相应部位
肺、胃、肝、肾
方法 每次选取3~5穴,毫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日1次,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头针法
选穴
顶旁1线
方法 28~30号长1.5寸毫针刺入头皮下,快速持续捻转2~3min,每次留针5~10min,反复操作2~3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