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瘫是小儿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症状,那么常见的治疗脑瘫的方法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医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 录
1脑瘫常见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呢
一、对症治疗: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这是小儿脑瘫治疗方法之一,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这种小儿脑瘫的治疗较为常见。
二、运动疗法: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还包括运动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等都是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
三、综合性康复治疗,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小儿脑瘫多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行为异常、精神障碍等,因此不仅要儿科、小儿神经科、心理医生的参与,还需要进行语言的训练、视觉训练,并需要进行儿童教育、家庭护理、家长培训及功能训练等治疗教育;其二,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较多,药物、手法康复、功能训练、医疗设备、手术矫正等。
2脑瘫患者“青睐”的康复训练
1、抬头训练
用手轻轻扶助头部,让孩子感受正确的体位。
2、颈部训练
让孩子趴在床上,迫使孩子进行颈部肌肉的训练。
3、肢体训练
进行肢体旋转锻炼,一只手放在肩膀上,另一只手放在胯骨上,向相反方向拧着持续压迫。
4、翻身训练
患儿取仰卧位,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协助患儿借助下肢力量进行翻身;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呈外展、内收位,协助患儿进行躯干翻动。动作力度要适中,不能对患儿进行强拉强拽。
5、坐起训练
将患儿放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用布垫将双腿分开,并在其面前放一小桌以利于其活动双手,借助外界力量建立坐姿反射。
6、爬行训练
爬行运动是直立运动的基础,脑瘫患儿进行爬行训练,不仅能改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而且可使患儿的上下肢动作变得协调,运动和姿势显得更对称。
7、站立训练
对于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患儿,可对其足底进行反射训练,用四指握住其足跟并用手掌压向足心,以使足向小腿方向背屈。必要时,可佩带矫正器以辅助训练。
8、语言训练
语言治疗要在严格的评定基础上进行,常用训练的方法:游戏疗法,手势符号的训练,未学会语言符号患儿的训练,语言符号,词汇的扩大,词句训练,表达训练。
9、智力训练
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脑瘫孩子与正常孩子生活在一起,避免心理障碍。
3脑瘫治疗的黄金时间
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脑组织各部位功能尚未专一化,一般约到6岁后,神经系统各位功能才发育分化完善。这些为脑功能康复的潜在基础。新生儿的脑部对缺氧有较高的耐受性,有较好的自身保护作用,对脑损伤的可塑性强,其代偿性功能适应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的分叉,并产生非常规的神经触突,这些变化在脑的可塑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小儿脑瘫医治的黄金时机是出生后6个月。儿童脑瘫应早发现早医治,如果能在6个月内早发现,早期医治,大部分的脑损伤儿经过综合性康复医治后,均能达到正常化或基本正常化。脑性瘫痪目前已经成为继儿童麻痹之后,引起小孩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小儿脑瘫的最佳治疗时间在什么时候比较好呢?许多患者对这个病并不了解,有的认为几时治疗都可以,有的甚至认为小孩长大后自然会好转。这种想法都是非常用错误的。赵海康主任表示:小儿脑瘫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不要寄希望于不治自愈。脑瘫患儿一旦明确诊断,就应该立即进行早期治疗,治疗开始的越早越好。理想的早期治疗时间应该从6个月之前的婴儿期开始。
4脑瘫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脑瘫是以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大,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以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在运动时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严重的话还可能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是要尽早的治疗,希望患者能慎重对待。
5脑发育不全是不是脑瘫
弱智称精神发育迟缓(mental retardation)和精神发育不全,主要表现是在发育期内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缺损。上述所谓发育期是指18岁以前,所谓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是指智商低于正常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即低于70),所谓适应行为缺损是指根据其年龄及文化背景,不能符合社交的和个人的要求标准。此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症状是智力缺损,所以又称为"智力不足"。这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并延续终生。
由于各家调查统计方法不同,所以患病率的报道差异很大。诊断的确定常依据智力测验,目前我国因为智力测验尚未普遍开展,未能根据智商进行筛选,因此常常只注意到较重的患者。根据一些地区的调查资料,中度及重度患者的患病率略高于0.1%,男性多于女性。有人认为,轻度的精神发育迟缓对社会影响不大,与正常的界线有时也不易划清,因此其患病率很难准确地获得,它主要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不是临床医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