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身体内产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结和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的浆细胞也可产生。那么,类风湿因子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目 录
1类风湿因子是什么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 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IgM型RF阳性率为60%-78%。
实验室诊断学: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 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
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
2在临床医学上类风湿因子都有哪些意义呢
类风湿因字的临床意义
①典型和肯定的类风湿病人的RF阳性率仅在80%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阳性率较低;
②RF阳性也可出现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及恶性肿瘤,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牛皮癣、结节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气管炎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麻风、矽肺、膀胱肿瘤、白血病等;
③正常人群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在5%左右,老年人的阳性率可达20%左右;
④类风湿因子多见于具有关节外病变的类风湿病人,如皮下结节、血管炎、心肺损害等;
⑤类风湿因子的滴度越高,出现越早,则病变越可能向严重方向发展,故RF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3类风湿因子应该怎么测定
原理
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这种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此称胶乳凝集试验。
在用热凝集变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应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测血清,如有RF存在,则相互结合,随后再加入酶标记热凝集变性的IgG与之反应,在加入底物后即可显色。根据显色程度可判断有无RF存在及其水平,此为双抗原夹心ELISA法。
胶乳凝集试验
R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操作
1、56℃30分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将待测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1:20稀释(生理盐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释血清1滴(约0.05ml),加于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内,加乳胶RF试剂1滴,立即摇动反应板3分钟,使其充分混匀后,于直射光下观察。每次试验均设阳性与阴性对照。
参考值
正常人1:20稀释血清为阴性。
结果判断
胶乳凝集试验正常人多为阴性反应,如3分钟内出现显凝集者为阳性。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将血清进行倍比稀释测定滴度。ELISA法可根据显色程度,与阳性和阴性对照参比,作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
4类风湿因子的病因
研究表明,高浓度的RF仅见于RA和Sjogren综合征,RA和Sjogren综合征患者RF的含量远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这间接表明RF在 RA致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RA中RF主要有IgM型、IgG型、IgA三型,其他类型较少见。
有报道指出RA患者RF—IgA、RF-IgG含量与血沉等参数具有相关性。研究发现RF-IgM的含量与RA疾病的活动性以及血管炎相关。也有报道指出。由于RF—IgG可聚合成较大的复合物,并且这种复合物在RA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由此推断RF_IgG聚合成的复合物有可能通过激活补体加速疾病进程。
另一研究发现RF通过结合在 CH2/CH3间接区而对IgGl、IgG2、IgG4的Fc段发生免疫应答,但对IgG3无应答。鉴于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和Fc段发生结合与此相似,由此推断RF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构型有相似之处,因此RF可诱导产生抗微生物抗体Fc段V区的独特型抗体。
RF阳性也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 SLE中,RF_IgG阳性提示患者肾脏尚未受累。IgM型则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
5类风湿因子有什么作用
1 、调节体内免疫反应;
2、激活 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
3、清除 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
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由于I 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类风湿因子测定试剂定性地判断人体血液中的类风湿因子(PF)浓度。
类风湿因子阳性除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外,还可见于病毒感染如感言、肿瘤、慢性感染如肺结核、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