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健康百科 >正文

面神经麻痹首选

面神经麻痹就是我们常说的歪歪嘴、面瘫。该病的发病范围比较广,有很多原因引起的,它的发病率很高。有的在早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己的脸部神经痉挛,不受控制了,面神经麻痹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给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发现面神经麻痹,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面神经麻痹首选治疗方法哪个?一起来看看下面介绍。

目 录 面神经麻痹首选治疗方法 面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面神经麻痹的有哪些分型 面神经麻痹有哪些典型症状 面神经麻痹需要注意什么

1面神经麻痹首选治疗方法

  在治疗面瘫的诸多方中,首推宋代的《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方中白附子能入阳明,善治头面之风痰,僵蚕能驱络中之风,兼能化痰;全蝎祛风活络,长于止掣。三药合用,药简力宏,共奏祛风化痰通络之功。大凡后世诸多经验效方,皆根据面神经炎虚、风、痰、瘀的病理特点,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变通组方,收到显著的疗效。选其要者介绍如下:

  (1)八味蠲风汤: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每日1剂。

  (2)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4)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

  (5)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7)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

  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一付药煎服5次,第一天日2次,第二天日3次。隔2日服下帖,服药如前。

  (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北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1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9)加味牵正散:黄芪100g,当归15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滤汁后加白酒10ml,一日分3次服完。

  (10)蜈蚣矫正饮: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g,当归12g,赤芍12g,鸡血藤12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川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外,治疗方法还有鳝鱼血涂抹法、蓖麻仁冰片外敷法、中医针灸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面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面部神经麻痹又叫面瘫,该病起病急骤,其表现为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等,中医称之为中风。

  1、面神经微循环障碍:

  有53%的患者发病前患侧头部受到过冷风、冷水等刺激,名列诱因排行的第一名。

  2、生活因素:

  超过20%的患者发病前几天有过度疲劳史。另外,精神心理压力大、情绪抑郁或变化剧烈、过度锻炼、睡眠不规律也是致病因素。

  3、病毒感染:

  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被激活引起的。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4、颈椎疾病:

  颈椎骨骼错位歪斜,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痉挛,而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3面神经麻痹的有哪些分型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中枢性神经麻痹是由脑血管病变所引起,一般会伴发肢体瘫痪。此种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除针对面部神经修复的同时,应以活血化瘀治疗原发病。引起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上,如肿瘤、脑血管栓塞或出血外伤,多发性硬化,脑脓肿,脑炎,脑动脉瘤等。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不会伴发肢体瘫痪。97%以上的面神经麻痹属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耳带状疱疹,外耳道和面神经先天性畸形,腮腺炎或肿瘤、外伤或手术,各种传染性或中毒性面神经炎,如白喉,铅中毒、梅毒等。以一侧受损常见,主要症状是病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表情动作丧失,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坠,并被牵向健侧。不能作皱额皱眉闭眼鼓颊露齿和吹哨动作。闭眼时眼睑不能闭合,眼球转向上方,露出白眼,见风流泪。进食咀嚼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有流涎。

4面神经麻痹有哪些典型症状

  面神经麻痹的临床4大表现如下:

  1、嘴斜眼歪:

  多数面神经麻痹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2、动作不灵: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3、表情肌瘫痪: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4、眼睑外翻:

  面神经麻痹病人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5面神经麻痹需要注意什么

  1手术时,从颅后窝靠近岩尖部和硬膜处去除骨质,以便钻头和吸引冲洗装置在内耳孑L附近操作,然后向前去除骨质暴露内耳道中部,特内耳道硬脑膜暴露至外侧端,在此可以见到横嵴、前庭上下神经。只有在清晰辨别前庭上神经后,才可除去上半规管的残余部分;用金刚石钻头除去内耳道外上部的骨质,在前庭内侧壁的深度向前磨除直到看见迷路段面神经管;用钩探触面神经管和前庭上神经管之间的分隔,之后钩出前庭上下神经和耳蜗神经,并使之与面神经分离。

  2对那些经迷路进行面神经全程减压、面神经瘤或听神经瘤沿面神经向外伸入颞骨的病例,必须暴露面神经迷路段。手术时,从鼓室段沿着面神经至内耳道部连续去除骨质即可暴露迷路段。

  3这时对面神经膝状神经节部(内侧膝)的锐角要倍加小心。当面神经向内通过内耳道并转向后下时,用小号金刚石钻头和5号吸引冲洗装置进行操作,以免损伤迷路段和鼓室段面神经,因两者彼此非常靠近。另一种方法如方法8所述,在迷路段内侧端暴露面神经,并接着暴露至鼓室段。

  注意事项:

  这样的病人在饮食上一定需要注意,不能够吃一些鱼类,这样对伤口愈合不好。

查看详情>>

标签:内科,神经内科,面瘫,

喜欢就赞一下

相关推荐

    一:济南铜闸阀门技术百科问题1:按作用和用途分铜阀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答:1铜闸阀:闸阀是指关闭件(闸板)沿通道轴线的垂直方向移动的阀门,在管路上主要作为切断介质用,即全开或全关使用。2铜球阀:是由旋塞阀演变而来,它的启闭件是一个球体,利用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43)

    一:定温式火灾探测器技术百科问题1:温感探测器在多少度能报警?答:1、定温报警时的温度为:572℃。2、差温报警时的温度为:83℃分钟。温感探测器是通过监测探测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来实现火灾防范的,采用高品质线性传感器,SMD贴片加工工艺生产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2)

    一:武汉科创变频器技术百科问题1:kcint变频器kc401怎么调压和说明书答:kcint变频器kc401怎么调压和说明书?有很多学电工的新手朋友可能会第一次接触变频器,所以对变频器会产生疑问。今天就来跟大家讲一下关于变频器方面的知识,希望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41)

    一:耐低温胶粘剂技术百科问题1:胶粘剂十大品牌有哪些答:胶粘剂十大品牌有:汉高,乐泰,回天,波士胶,硅宝,吕氏,好太太,哥俩好,富乐,施奈仕。希望可以帮到你。问题2:耐磨陶瓷胶粘剂低温下可以使用吗耐低温胶粘剂答:中午好,看你具体是什么成份的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62)

    一:排水管管价格技术百科问题1:排水管的材料价格?优质pvc排水管安装价格?答:排水管道专用pvc管材,优质pvc排水管安装,价格是88元。排水管道PE管件管道安装价格是15元,3PVC排水管道安装价格是58元,4PVC排水管道价格是49元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45)

    一:纤维复合材料怎么样技术百科问题1:碳纤维复合材料有哪些缺点答:2横向耐冲力差。如高尔夫球杆,在击打过程中杆身的中段碰到坚硬物,便会折断。碳纤维车身的汽车,在碰撞时,碳纤维外壳会碎片性断裂,吸收能量,保护乘客。3价格较高。这个原因有两个: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