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中最多见的病症之一,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仅有心悸症状。心律失常这种疾病的发生对人体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影响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对这种疾病有所了解。有关心律失常病因知识的介绍大家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对心律失常病因知识进行下介绍。
目 录
1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未控制不宜乘飞机
飞机起飞时受超重影响,人体血液向身体下部流动,心脏射血和回心血流出现障碍可加重心脏负荷,加上空中气压低,常有轻度缺氧,这些对于正常人来说,仅可引起轻微不适,但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如果心脏代偿能力差,很容易出现缺血、缺氧症状而导致病情加重。处于疾病缓解期,身体状况良好的心律失常患者一般可以安全乘机,如病情未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则不宜选择航空旅行。
1、任何心律失常合并晕厥
2、心电图ST段出现缺血性改变
3、Q波异常
4、心动过速
5、器质性早博
6、R波落在T波上
7、早博的时间非常靠近T波
8、II度II型及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9、严重的窦房传导阻滞
10、合并器质性病变的束支传导阻滞
11、六周内曾发生心肌梗塞
12、近期心绞痛频繁发作
2心律失常患者测定脉搏如何掌握时间
正常人的脉搏
正常人脉搏的快慢与年龄相关,新生儿在安静状态下平均脉搏频率为140次/分;1-12个月为120次/分;1-2岁为110次/分;3-4岁为105次/分;5-6岁为95次/分;7-8岁为85次/分;9-15岁为75次/分。
测脉搏应掌握时间
测定脉搏时应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并紧,然后轻压在左手腕表浅动脉上,压力大小以能清楚地感到搏动为宜,除患重病、心脏病及心率过快或过慢的患者应数足1分钟外,通常数脉搏半分钟即可,脉搏数乘以2即为1分钟的脉搏次数。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人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两人同时开始,由听心率者发出口令,测1分钟。
3易患心律失常的人有哪些
身体健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可能不得病,谁也无法保证一辈子不吃药,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没有情绪不激动的时候,而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通常情况下,患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因为心肌传导系统和心肌本身受损伤,严重影响心肌电活动,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的机会多一些。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往往见到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甚至出现期前收缩和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肌病易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等;扩张性心肌病较容易见到多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二尖瓣脱垂患者容易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和室速等。
此外,感冒患者容易出现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阻滞,运动员多有窦性心动过缓;而老年患者易患窦性心动过缓;情绪激动的人易患心动过速;患有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易患心动过速。
4心律失常可随性别和年龄变化
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因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引起一些差异,主要有以下这些变化。
女性和老年人相对多发
虽然心律失常在性别、年龄上是没有明显差异的,但年轻女性中因心脏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比男性稍多,老年人因各脏器功能衰弱,疾病相对增多,服药也多,所以比年轻人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要多。
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
3岁以下小儿比成年人心率快,但心率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婴幼儿的窦性心动过速频率可高达230次/分钟,成人通常低于140次/分钟,很少有人在安静状态下超过180次/分钟。
不同年龄的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在儿童和青年时期很常见,到成年期后就比较少见了,但到老年期后又开始多见;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在儿童期,而后天性慢性房室传导阻滞则多见于成年人;过早搏动在婴幼儿期是很少见的,但至成年期却极为常见。
5孕妇为什么心律失常
孕妇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主要原因是内环境的改变、血容量和心脏负担的增加。
在妊娠期间,因为胎儿的生长、内分泌改变、子宫增大、代谢增高,孕妇的血容量、血流动力学和心脏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到妊娠中后期,循环血容量可增加50%,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心搏量加大使得心脏作功增大,可引起心肌轻度肥厚。身体正常的女性完全有能力胜任因妊娠对心脏带来的负担,即使出现心律失常,也是很安全的,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等,一般不需要处理。但是,对于原有心脏疾患的女性,妊娠可造成心功能的减退甚至恶化,导致心力衰竭,危及生命,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宜妊娠的心脏病患者
病情较重的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在3级以上或既往有心力衰竭的病史;
年龄>35岁,心脏病史较长的患者,心功能代偿能力差;
风湿性心脏病伴有肺动脉高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风湿活动期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活动性心肌炎患者;
严重的、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未纠正或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心脏病合并有肾炎或重度结核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