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在病毒流行感染期约有5%患者发生心肌炎,也可散在发病。临床表现轻重不同。根据典型的前驱感染病史;相应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超声心动显示的心肌损伤证据考虑该诊断,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活检。
目 录
1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无特异性治疗,治疗主要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
1.休息和饮食
应尽早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进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抗病毒治疗
主要用于疾病的早期。
3.营养心肌
急性心肌炎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包括静脉或口服维生素C、辅酶Q10、维生素Bco、ATP、肌苷、环化腺苷酸、细胞色素C、丹参等。
4.糖皮质激素
不常规使用。对其他效果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在发病10~30天使用。
5.对症治疗
当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时进行相应对症治疗。
2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措施
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引发,患者会有全身酸痛,咽痛等常见的症状,想必许多患者都迫切想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为了帮助大家认识,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
1.充分休息:防止过度劳累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休息的目的是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脏扩大,如果心脏已扩大,经严格卧床休息一段较长时间后,大多数能回缩,早期不重视卧床休息,可能导致心脏进行性扩大和带来后遗症,反而得不偿失,过度劳累一方面增加心脏负荷,另一方面可诱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卧床休息应延长到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一般需3个月左右,心脏已扩大或曾经出现过心功能不全者应延长至半年,直至心脏不再缩小,心功能不全症状消失后,在密切观察下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仍应适当限制活动3~6个月。
2.药物治疗: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
(1)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药物:该类药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辅酶A 50~100U或肌苷200~400mg,每天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2次;细胞色素C 15~30mg,每天静脉注射1~2次,该药应先皮试,无过敏者才能注射,三磷腺苷(ATP)或三磷酸胞苷(CTP)20~40mg肌内注射,1~2次 /d,前者尚有口服或静脉制剂,剂量相同,辅酶Q每天口服30~60mg或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l0mg,2次/d,晚近尚有人提出对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特别是并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可应用1,6-二磷酸果糖(FDP)5g静脉滴注,1~2次/d,可能有效,一般情况下,上述药物视病情可适当搭配或联合应用2~3种即可,10~14天为1疗程,此外,极化液(GIK)疗法:氯化钾1~1.5g,普通胰岛素8~12U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1次/d,尤其适用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者,晚近提出在极化液基础上再加人25%硫酸镁5~10ml,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更佳,7~14天为1疗程,大剂量维生素C,每天静脉滴注5~15g,丹参酮注射液40~80mg分2次加于50%葡萄糖液20ml内静脉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用2周也有一定疗效。
(2)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对急性病毒感染应属禁忌,因为激素可抑制干扰素的合成,促进病毒繁殖和炎症扩散,但临床上也有应用激素治疗有效的病例报告,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尤其是最初2周内,病情并非危急者不用激素,但短期内心脏急剧增大,高热不退,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试用地塞米松10~30mg/d,分次静脉注射,连用3~7天,待病情改善后改口服,并迅速减量至停,一般疗程不宜超过2 周,若用药1周仍无效,则停用,激素对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效,其可能原因是抑制抗原抗体作用,减少过敏反应,有利于心肌炎症,水肿消退,消除过度强烈的免疫反应和减轻毒素作用有关,激素虽有可能使病程迁延,却能使患者度过危险,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对于慢性迁延不愈的病毒性心肌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发病的主要环节,可考虑用泼尼松5~10mg,3~4次/d,待病情改善后减量维持,维持量需用6个月至1年,以免因早期撤药而复发,必要时可联用免疫抑制药,如硫唑嘌呤100mg/d,晚近有人用环孢素(cyclosporine A)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但疗效未肯定,尚待进一步探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直接提供针对病毒的中和抗体,阻断网状内皮系统,对本病有效,但费用昂贵难以推广。
(3)抗生素:抗生素虽无杀灭病毒作用,多主张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后者常是诱发病毒感染的条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柯萨奇及腮腺炎病毒的感染。
(4)抗病毒药物:目前各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均不够满意,该类药物能否进入心肌细胞杀灭病毒尚有疑问,何况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一般而言,若属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心肌炎者可试用吗啉胍(moroxydine,ABOB)100~200mg,3次/d;金刚烷胺(金刚胺)100mg,2次 /d,疱疹病毒性心肌炎可试用阿糖胞苷和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前者剂量为50~100mg/d,静脉滴注,连用1周;后者为100mg,3次/d,根据病情连用数天至1周,必要时亦可静脉滴注,剂量为300mg/d,此外,中草药如板蓝根,苦参,连翘,大青叶,虎杖等也具有抗病毒作用,牛磺酸具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抑制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引起的钙电流增加,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用法为每次2g,3次/d口服。
(5)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①人白细胞干扰素 1.5万~2.5万U,每天肌内注射1次,7~10天为1疗程,间隔2~3天,视病情可再用1~2个疗程。
②应用基因工程制成的干扰素 100万U,每天肌内注射1次,2周为1疗程。
③聚肌胞(polyI:c),每次1~2mg,每2~3天肌内注射1次,l~2个月为1疗程。
④聚腺尿苷酸(polyA:u),每次1~2mg,每2~3天肌内注射1次,2~3个月为1疗程。
⑤简化胸腺素(simplified thymosin) 10mg,每天肌内注射1次,共3个月,以后改为10mg,隔天肌内注射1次,共6个月。
⑥免疫核糖核酸 3mg,每2周皮下或肌内注射1次,共3个月,以后每月肌内注射3mg,连续6~12个月。
⑦转移因子1mg加注射用水2ml,于上臂内侧或两侧腋下皮下,或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2次。
⑧黄芪有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在淋巴细胞中可诱生γ干扰素,还能改善内皮细胞生长及正性肌力作用,晚近研究认为,黄芪尚可通过拮抗柯萨奇B3病毒(CVB3)对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外向钾通道,内向整流性钾通道的影响,来防止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和异常电活动,从而对感染细胞起保护作用,可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内给药,口服用量为黄芪口服液(每支含生黄芪15g)1次,2次/d,黄芪注射液(每支含生黄芪4g /2ml)2支,肌内注射1~2次/d;静脉滴注为5%葡萄糖液500ml内加黄芪注射液4~5支,1次/d,3周为1疗程,病情稳定后可改用健心冲剂 (黄芪15g,苦参6g)2次/d,每次1包,连用3~6个月。
3.纠正心律失常 基本上按一般心律失常处理,对于室性期前收缩,快速型房颤可用胺碘酮200mg,3次/d,1~2周后有效后改为每天100~200mg维持,此外,普罗帕酮150mg,3~4次/d,维持量为150mg,1~2次/d也很有效,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扑或室颤,应尽早采用直流电击复律,亦可迅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必要时隔5~10min后再注,有效后静脉滴注维持24~72h,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654-2)治疗,必要时加用激素,对于莫氏Ⅱ型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有脑供血不足表现或有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发作者,应及时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4.心衰和休克的防治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并发心衰或休克,有心衰者应给予低盐饮食,供氧也十分重要,视病情选用静脉注射或口服洋地黄类制剂,心肌炎病人对洋地黄敏感,耐受性低,用量应为常规负荷量的1/2~2/3,必要时并用利尿药,但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心衰或休克可并用酚妥拉明,多巴胺或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物,对于顽固性心衰也可应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多培沙明,氨力农,米力农等。
5.对原发病毒感染,近年来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初步实验研究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
(二)预后
婴幼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死率较高,有些报道可达50%,成人病毒性心肌炎预后一般较好,除少数可在急性期死亡外,大多数病人经休息和适当治疗后能完全恢复,在解剖或生理上不留后遗症,部分病人的心电图异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可持续存在数月或更长时间,少数病人(大约10%)病变可继续进展,转变为迁延性或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但是否均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尚不肯定。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上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只要您耐心坚持,您的病情会逐渐好转的。
查看详情>>3谈谈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注意事项
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很多病都是隐形早期比较难发觉的,当碰上致病因素时,对病毒性心肌炎对人的身体危害性是很大的,在生活中病毒性心肌炎需要注意的事项要多加注意。
一、要按时服药。在恢复期还要继续服用营养心肌的药物, 用药时要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要自己乱用药。这样会加重病情的。
二、要注意休息和饮食。出院并不意味着心肌炎痊愈,仍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要为患儿建立一个愉悦舒适的休息环境,按时作息,避免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等病情稳定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出现心慌、胸闷为宜。饮食应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荤素搭配,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三、要定期复查。一般心肌炎出院都要每隔一段时间要到医院复查一次,尤其是有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缓的患儿,更要定期做心电图检查,以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患者朋友还要注意预防感冒,增加抵抗力,注意天气变化,及时的增减衣物。预防病毒感染。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不少人对于病毒性心肌炎都有不少了解了吧,生活中,就要多注意以上事项,有不适情况,建议咨询相关权威,如果病发了,要迅速及时送医治疗,祝早日康复。
4病毒性心肌炎的饮食疗法都有哪些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上主要是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两方面。治疗上主要是提高人体免疫力,使机体能防御或减轻病毒导致的机体损害。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上也可以采用食疗。体弱多病怕冷的女性常吃温补指食性温热的食物可帮助升火,改善怕冷的感觉,从而增强体质。患有心肌炎、冠心病者,宜服一些人参粉,可以安神强心,降压通脉。
1、甘麦大枣汤
浮小麦30克,红枣15枚,炙甘草5克。将浮小麦、红枣、炙甘草分别择洗干净,同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用小火煨煮成稠汤。早晚分服。本食疗方适用于心气虚弱型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后遗症。
2、人参枣仁粥
白参3克,枣仁10克,粳米100克,冰糖20克。先将白参研成极细末。枣仁去除薄壳,研成细粉。再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调入白参粉、枣仁粉,改用小火煨煮成稠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煨煮至冰糖溶化,拌匀即成。本食疗方适用于心气虚弱型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及后遗症。
3、人参红枣龙眼羹
白参3克,红枣15枚,龙眼肉15克,蜂蜜15克。先将白参研成细末。再将红枣、龙眼肉分别洗净,红枣去核,与白参、龙眼肉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用小火煨煮成稠羹,羹成时加入蜂蜜,调匀即成。早晚分服,当日吃完。本食疗方适用于心气虚弱型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及后遗症。
4、莲子茯神糕
干莲子300克,茯神200克,糯米粉500克。将干莲子用冷水泡发4小时,膨胀后去皮及莲子心,放入锅中,加水炖煮至莲肉熟烂,捞出,捣烂成泥糊状。再将茯神洗净,晒干或烘干,研成细粉。用糯米粉与莲肉泥糊、茯神粉搅拌均匀,加适量清水制成糕状,置于笼内蒸熟即成。当点心随意食用,或随餐食用。本食疗方适用于心气虚弱型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及后遗症。
5、小麦百合粥
小麦50克,百合20克,粳米50克,冰糖30克。先将百合剥开,洗净,入沸水中烫一下,取出备用。再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加入淘净的小麦及百合,改用小火煨煮成稠粥。早晚分服。本食疗方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及后遗症。
增强身体素质,防治病毒性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在感冒或腹泻的急性期或起病1-3周内出现心慌、气促、心前区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康复。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大汗淋漓,可能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应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向医疗急救中心打电话求助或以最安全、平稳、快速的交通工具送往附近医院。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度,但应避免妊娠、较剧烈运动、饮酒及其他对心脏有害因素,一般应休息3-6个月,才可逐渐恢复工作。
5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诊断标准
(1)有病毒感染证据,如上呼吸道感染,肠泻等,感染后数日、当日或1~3周内出现心脏受损,体液中病毒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IgM>1:32或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2)有心肌损伤表现,具备以下任一项:
①心脏扩大。
②心力衰竭。
③心律失常:频发或多源性室早;房早二联律;房速、房颤或房扑;阵发性室速;窦房阻滞;一、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阿一斯发作;严重窦缓(≤40次/分);病窦综合征及其他有损伤意义的心律失常。
④心电图表现之一:ST段水平压低≥O.05mV;ST段抬高>0.1mV或倒置>0.3mV;Q-T间期延长。
⑤出现心包摩擦音。
⑥出现病理性杂音。
⑦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心肌酶升高。
(3)排除其他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于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只有更加准确更加及时的去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做出诊断,这样才能更好的给孩子进行治疗减轻疾病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