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但是人们对于血管瘤的类型却不是很了解,现在我们就来讲解一下。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称为血管瘤,其中80%属先天性。血管瘤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那么血管瘤危害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目 录
1血管瘤危害
血管瘤的危害,取决于它的生长部位、大小及组织成份。如果血管瘤生长在面部,必然要影响美容,严重者可使面部五官畸形;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破溃,可危及患者生命;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头、手指、足趾、阴茎、阴蒂及关节等,可影响这些部位的功能。如果血管瘤巨大,无论生长在什么部位都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此外血管瘤还可发生感染、溃疡、出血甚至恶变,这些都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得了血管瘤必须治疗。
当瘤体增大时可压迫、推移邻近脏器,出现各种症状。如压迫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肠,会出现吞咽困难、腹胀、腹疼、嗳气等症状;压迫肝和胆道可致胆囊积液、梗阻型黄疸;压迫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下腔静脉受压可致腹水,孕妇则可影响分娩。膨胀的血管瘤因内压或外力的作用(挤压、撞击、对抗性运动等)血管瘤瘤体血管破裂肝脏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肝血管瘤长时间得不到治疗从量变到质变,有转变成恶性肿瘤可能,危及性命。
肝血管瘤损害了肝脏的代谢作用。肝脏是人体内最活跃的代谢器官,几乎参与体内全部物质代谢过程,对维持生命十分重要。肝的代谢功能一但发生紊乱,整个机体将受到很大影响,肝脏的代谢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糖代谢,稳定血糖浓度,提供全身所需要的糖。二是脂类代谢,肝脏分泌胆汁,有利于脂类消化吸收,多种类由肝脏合成脂蛋白输出,胆固醇的合成含量反映肝功能的强弱。三是蛋白代谢,成人每天合成的蛋白约98克,其中40%在肝脏合成,并完成蛋白质分析任务。 四是维生素和激素代谢,肝脏是储存多种维生素的场所和灭活激素器官,如性激素等。肝血管瘤瘤体的不断增大压迫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血管瘤畸形,使肝脏增大或增厚挤压胸腔。极易导致肝的各种代谢功能发生单方面的故障,从而使身体需要的某种物质代谢出现贫乏或过剩,破坏了肝脏代谢的均衡性。
2四种常见的血管瘤类型
1、毛细血管瘤
较为常见,属于血管畸形。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鲜红斑痣(俗称红胎记)。女婴多发。
症状描述:草莓状血管瘤多为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出现皮肤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隆起,高出于正常皮肤表面;鲜红斑痣大多数为不高于皮面的红色斑块,二者的共同点为瘤体边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
危害影响:一方面影响美观,不消退,可能会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而扩散,易破溃出血,继发感染。一方面,有可能继续向皮下发展,压迫皮下的器官和组织,引起皮下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严重的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2、海绵状血管瘤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位置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易发人群:女婴多发。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
症状描述: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海绵状血管瘤。
危害影响:海绵状血管瘤不会自己消退,只会无限制的生长,如果患处是在头面部,就会影响美观,严重的还会引起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还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引起疼痛、畸形等并发症。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引起患肢肿胀、畸形、甚至侵犯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等后天残疾。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可引起肌肉萎缩,使患肢比正常肢体小。
3、混合型血管瘤
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血管瘤。
症状描述: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
危害影响:混合型血管瘤是血管瘤相当严重的一种类型。会侵害皮下组织,生长在血管、神经周边等位置,会随着血管瘤增大增厚,可能会压迫神经造成患者疼痛难忍,血管缺血组织坏死等症状。如果生长在骨组织关节处,会引起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一旦引起上述并发症就很难恢复到正常。
4、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由曲张、蜿蜓、盘曲如肠襻状的异常血管群组成。可见曲张的血管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症状描述:好发于口唇部和肢体部位。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肤可成紫灰色,皮下隐约可见迂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触之可感到有震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
危害影响: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疼痛,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出血感染,引起畸形,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3血管瘤的治疗原则
IH的治疗方法包括:随诊观察、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噻吗洛尔、卡替洛尔、咪喹莫特等)、局部约束疗法、局部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水乙醇、聚桂醇、平阳霉素等)、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系统治疗(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电化学治疗、手术切除等。
IH建议的治疗原则:
1. IH有自行消退的特征,并且消退后多数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所以大部分患儿不需要治疗。
2.应根据其风险级别、是否处于增殖期等因素综合评估,选择相对合适的治疗方法。不同风险级别IH的治疗方案: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的血管瘤,可能引起溃疡、毁形性损害、功能损害或重要组织脏器结构改变等并发症;处于增殖期的血管瘤,也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低风险级别增至高风险级别。
因此,血管瘤是否治疗一定要平衡治疗的疗效和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对待IH患者要认真鉴别诊断、正确分类,力争采用最经济最合理的治疗手段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IH生长消退的过程都长达数年,病情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如中度风险IH治疗过程中,若瘤体继续生长或出现溃疡等并发症,则需遵循高风险IH治疗方案;低度风险IH如果瘤体生长迅速,则遵循中度风险IH治疗方案。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监测,持续的评价病情,及时判断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达到对IH长期管理的目的。
IH是婴儿的常见肿瘤,如何正确的早期诊断IH并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4小儿血管瘤破溃后的处理方法
小儿血管瘤因为护理不当,出现破溃出血需及时处理。已经破溃出血的血管瘤处理方法有:
止血
小儿血管瘤破溃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压迫止血,因血管瘤畸形的血管聚集,相对出血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所以需压迫时间要尽量长。如破溃创面经由上述处理后出血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控制,请立即前往医院就医,以免发生危险。
消毒
出血止住以后用消毒液消毒创面,若创面面积较大、位置较深,难以自行处理,请前往医院由医护人员进行消毒或抗感染处理。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创面不能擦洗,在洗澡的时候注意不要碰水,以免造成感染。
等待结痂自然脱落
血管瘤破溃处结痂后,要让其自行脱落,避免外力致脱落。家长要防止宝宝抓挠结痂、避免宝宝在玩耍时磕碰结痂处,且严禁剥落结痂,创面结痂后起到保护作用,可预防其感染。
提示:小儿血管瘤破溃出血应该及时治疗,并早期治愈血管瘤,尽量避免下一次的破溃出血。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创面的情况。如若情况有变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对宝宝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5孩子的皮肤出现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吗
婴儿血管瘤是内皮细胞的良性增生,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肿瘤。表现为显著的出生后几个月内生长,随之缓慢在数年内自行消退。自然病程与血管畸形不同。2-6岁时逐渐退化,7-10岁时完全退化消失,约50%的儿童退化后的皮肤正常,剩下的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扩张、萎缩、纤维脂肪残留、或瘢痕形成(特别是婴儿期出现溃疡的患儿)。发生在某些特定部位如面部、颈部、腰骶部的婴儿血管瘤可能与系统性畸形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唐旭华
历史
婴儿血管瘤是指发生在婴儿期的血管肿瘤,有特征性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婴儿血管瘤经常用来多种血管异常包括血管畸形,曾经有多个名称,包括胎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草莓状痣、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曾经是描述先天性和获得性血管皮损的通用词汇,不用考虑他们的生物学行为。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首先提出血管胎记应给根据生物学和临床行为分类,包括2类:血管肿瘤和血管畸形。血管肿瘤表现为细胞增殖,包括婴儿血管瘤、后期的化脓性肉芽肿、其他罕见的血管瘤包括丛状血管瘤和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血管畸形是指血管形态发生学异常,新生儿期常见,但不像婴儿血管瘤,血管畸形在1岁内不会快速增殖,也不会自行消退。血管畸形表现为发育不良的血管类型和他们的流动特性。
流行病学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多数皮损在出生后数周内发现,到1岁时有10-12%的婴儿出现血管瘤。出生时立马出现的血管瘤约有1-2.5%。女孩多见,女性:男性比为2-5:1。而且严重的并发症也更多见于女孩(女:男=7:1)。早产儿更多见,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有23-30%出现血管瘤,1000-1500克之间的有15%出现血管瘤。施行了绒毛膜穿刺的婴儿发生率较羊膜腔穿刺或没有施行穿刺的婴儿出现血管瘤的概率多3倍。高龄产妇的孩子也容易出现血管瘤。婴儿血管瘤常散在分布,仅10%有家族史。
发病机制
有多种假说,包括:1)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了体细胞突变,从而导致与正常微血管不同的生物学行为。2)血管瘤外周环境中的细胞如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间充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引起正常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形成血管瘤。3)血管瘤细胞来源于胎盘,因为与胎盘内皮有同样的免疫组化表型,如葡萄糖转运蛋白-1、merosin、FcγRII、Lewis Y抗原,胎盘内皮栓塞在某个部位从而增殖形成血管瘤。4)血管瘤起源于不成熟的内皮前体细胞。
温馨提示:
及时采取治疗是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之一,由于婴儿本身的抵抗能力就非常弱,因此妈妈对婴儿护理的重点就是,防止血管瘤的瘤体发生破裂,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的话,不及时止血,严重的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可以看出对得了血管瘤的婴儿护理一定要特别的细心。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 6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