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疾病是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大家对心脑血管疾病应该不是很陌生吧,这种疾病是很容易给身体增添负担,小脑后下动脉比赛的现象还要及时的做好相关护理和改善,预防疾病加重是治疗这种疾病最重要的,因为这种疾病一旦加重生命的危害性质也就更大了,那么这个小脑动脉闭塞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目 录
1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指导
严禁烟酒——戒烟是所有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的基础,也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的首要工作。患者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主动戒烟。同时还需注意除自己严格戒烟外,禁止在浓烟污染的环境中驻足。因为,香烟中的烟碱能刺激血管壁上的神经末梢,使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局部肢体缺血加重,疼痛加剧。
注意保暖——寒冷会使血管痉挛,使肢体营养障碍加重,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避免患肢直接暴露于寒冷中,要多穿衣物,注意患肢保暖,可通过穿棉袜、棉鞋、增加棉被、提高房间温度等措施来保暖。不可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给患肢直接加温或者浸泡温度在50°C以上热水中。
注意休息——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鞋袜宜宽松,穿着松、软、暖的棉袜,以免磨破皮肤。在修剪趾甲时,要注意勿损伤皮肤,洗脚时避免过高,宜用温水(40°C左右)洗涤并轻轻擦干。要注意避免过多行走和在寒冷的环境里长时间停留。
心理护理——动脉硬化闭塞症存在久治不愈,疼痛剧烈,可能截肢等病情,以及长疗程、高费用的治疗,很容易让患者失去治疗信心,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因此,积极疏导并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家属的作用,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及悲观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心情舒畅,生活规律,避免忧郁、悲愤,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饮食护理——宜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难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尤其是绿叶菜、海带、海蜇、紫菜、木耳、洋葱、大蒜等。各种蔬菜及瓜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B1;茶叶及豆类食物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铬、锰,能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要注意少吃含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忌食辣椒、胡椒、酒类、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奶油、巧克力等食物。注意饮食不宜过咸。
病情观察——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皮肤颜色、疼痛程度、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观察体温及脉搏变化,并注意用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若患肢疼痛加剧,可采取分散患者的精力,针刺止痛等方法,必要时可使用止痛栓。
服用中药指导——注意服用中药的方法:中药每日服一剂,将一剂药煎煮2次后合并药液,早晚各一次,时间为饭后30~60分钟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喝中药前后一小时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 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如果觉得口味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服用中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腻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中西药合用要谨慎,一般应间隔半小时后服用。
2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的原因
1.血栓形成: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减慢血栓形成。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如豆纹动脉等处。
2.栓子引起:经病理解剖研究发现,近50%的脑梗塞是由栓子所引起,但临床检出率仅有6%—20%,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的(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占45%,其余5%可能来自动脉粥样硬化碎斑块脱落、动脉炎性栓子及脂肪栓及气栓等。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虽然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但病理生理上均造成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改变,因此在处理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3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一、西医治疗动脉闭塞:
1、全血粘度低切值指标(低切值低于10)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中全血粘度低切值反应红细胞的聚集性,低切越高,提示红细胞聚集性越高。有研究表明,动脉闭塞坏死期患者低切值越低,预后越好,考虑与红细胞聚集性低,改善了组织缺血缺氧相关。低切值低于7,则预后最佳;低切值低于10,预后较好,可建议动脉闭塞坏死期药物保守治疗。
2、肱踝指数(ABI值>0.3)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肱踝指数(ABI)为踝部动脉收缩压和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值之比。有研究显示缺血性坏疽等指标ABI值>0.3者,治疗动脉闭塞效果较佳,可考虑保守治疗。ABI值<0.3者,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3、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C-反应蛋白(CRp)是最敏感、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闭塞的形成。CRp可反映炎症及动脉闭塞病变程度,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纤维蛋白原使体内的重要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有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硬化闭塞症坏死期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显著增高,提示动脉闭塞坏死期处于斑块形成过程中,组织缺血、缺氧形成坏疽,与疗效及预后无关,故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二、中医中药治疗动脉闭塞:
中医中药是治疗动脉闭塞疾病的一大特色,经过多年临床研究,针对动脉闭塞病人晚期的剧烈疼痛、不能平卧、每天只能坐到天亮,每分钟、每小时都在痛苦中煎熬,常迅速消耗、直至衰竭的特点,选用中药,经反复研究、组方、精心加工而成纯中药制剂“六味通脉胶囊”、“还生”系列中药,能较快改善患肢缺血状态、迅速缓解动脉闭塞患者的患肢疼痛,并能增强局部抗缺氧坏死的能力,给广大动脉闭塞患者带来了希望。另外,介入治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创伤小、能起到与手术相似的效果,如“球囊导管扩张”、“置入支架”、“斑块消融”等,对局限性动脉闭塞病变有很好的疗效。
4动脉闭塞患者的饮食调理
1、大蒜粥:粳米100克,紫皮大蒜30克。蒜去皮后,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将粳米入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入蒜,同煮为粥。每日晚间食用。本方具有温阳活血化瘀之效,用于阳虚寒凝、瘀血阻络者,瘀热阻滞者慎用。
2、楂梨膏:肥山楂、甜梨各10千克。均去核,共捣取汁,入锅煎熬,加炼蜜120克收膏。任意服之。
3、赤小豆粥:赤小豆适量,浸泡半日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
4、萝卜粥: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切碎,同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次。
5、乌杞汤:首乌、枸杞、泽漆各30克。每日煎水至300毫升,每日2次,每日1剂。
6、人参银耳汤:人参5克,银耳10~15克。先将银耳用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人参切成小片,用文火煮熬2小时,再入银耳煮熬1小时。分早晚2次服。
7、桃仁粥:桃仁10克,粳米50~100克。桃仁煮熟去皮尖,取汁和粳米同煮粥食。每日服1次。本方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用于瘀血阻络者。
5动脉闭塞的症状分期
1.轻微症状期
动脉闭塞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体格检查可扪及下肢动脉搏动,此时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由于症状轻微,不易引起患者重视,门诊较少遇见。
2.间歇性跛行期
是动脉闭塞的特征性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病变动脉只能满足下肢肌肉组织静息状态下的供血。当下肢行走运动时,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组织更多的血液灌注要求,肌肉的酸性代谢产物使小腿产生酸痛的感觉,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行走。酸痛的部位随动脉阻塞的部位不同而不同:髂总动脉阻塞,以臀部肌肉酸痛为主;髂外动脉阻塞,以大腿肌肉酸痛为主;股动脉阻塞,则以小腿肌肉酸痛为主。间歇性跛行有时有季节性差异,冬季外周血管收缩,症状较重,而夏季外周血管扩张,症状减轻。体检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动脉收缩期杂音。病变的发展使间跛距离越来越短,休息时间则越来越长。腹主动脉下段阻塞的男性患者常有阳痿。
3.静息痛期
当病变动脉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血供时,患者即产生静息痛。疼痛部位一般在患肢前半足或趾端,夜间及平卧时容易发生。患者夜间疼痛时,下地站立常能缓解疼痛,可能与站立时动脉压增高有关。患者喜曲膝,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患者因长期曲膝,导致膝关节僵硬,无法伸直关节。此期患肢常有营养性改变,表现为皮肤呈蜡纸样,指甲生长缓慢且变形增厚,患足潮红但上抬时又呈苍白色,小腿肌肉萎缩。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应尽快治疗。
4.溃疡和坏死期
当患肢皮肤血液灌注连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都无法满足时,轻微的损伤组织无法修复,坏死的区域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肢体坏疽、坏死。由于此期组织抗感染能力差,感染常加速组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