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是属于一种老年人会患上的一种疾病,这样的疾病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困扰,老年人患上这种疾病的几率是很大的,年纪增大,人们又不爱做保养和保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患上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这样的疾病是由于血管堵塞的原因造成的,血管堵塞了之后血管是会麻痹的,那么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介入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吗?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 录
1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症状
第一阶段(轻微主诉期):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者轻度麻木,活动后容易疲劳,容易发生脚廯而且不易控制,皮肤变薄,缺乏营养,毛发减少,容易脱落;
第二阶段(间歇性跛行期):患者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小腿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和疲乏无力,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等症状有所改善才能继续行走,如此症状反复;
第三阶段(静息痛期):当下肢缺血加重,侧枝代偿严重不足,下肢肌肉和神经出现缺血性疼痛,最常见的表现是患者彻夜难睡眠,抱膝而坐,小腿下垂,不能上抬,否则加重缺血,这个时期,患者精神和躯体者感到巨大痛苦;
第四阶段(组织坏死期):缺血肢体出现组织坏死,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肢体末端出现溃疡,足趾呈现暗紫色坏死表现,并逐渐向上发展到足、踝甚至小腿,毒素经过血液进入身体,发生全身中毒,严重威胁生命。
2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介入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肢体坏死和感染,乃至截肢,严重者危及生命。下肢动脉缺血的病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栓塞、血管损伤等。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成形介入治疗、血管外科开放手术等。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已成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再建患肢血液循环,使保肢率明显提高,截肢层面明显降低。
但对于经造影证实的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病变,因考虑无法有效重建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一直被认为是下肢动脉血管外科开放手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禁忌症,这部分患者不得不面对截肢的结局。丁明超说,提高这部分患者的保肢率,保证其基本生活质量,成为摆在介入血管医师面前的难题。
多年从事介入放射学研究,在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成形治疗、肿瘤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栓塞治疗,尤其是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基于这些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近年来,丁明超又致力于下肢缺血病变尤其是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研究,并率先突破并掌握了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缺血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经临床随访证实,该治疗技术疗效确切,可以迅速改善肢体血供,为患足溃疡愈合赢得了时间。同时,该治疗技术还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进一步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减少了截肢事件的发生。
如果当自己患上了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这种疾病的时候想要选择介入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的话,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治疗,现在这样的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当选择介入方法来治病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截肢,能不截肢就不要截肢。
3专家介绍脑梗塞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当大家降压过度的时候,就会引发脑梗塞的发生,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确的吃降压药,同时在吃药的时候要持续的定期测量血压,并且调整吃的剂量,千万不要随便的加减吃的剂量。
2.大家不要嗜酒和吸烟,否则就会引发脑梗塞的发生,因为烟毒可以伤害到血管内膜,并且引发小血管收缩,使官腔变得狭窄,从而非常容易引发脑梗塞。而酗酒的时候,尤其是大量喝烈性酒的时候,对血管可谓是百害无利。
3.当大家过度的劳累或者是休息不好的时候,就会引发脑梗塞的发生,因为这些都可以使血压有所波动或者是使血液的动力学发生变化,非常容易使人患上脑梗塞。
4.当大家非常荣故意暴怒或者是忧郁的时候,就会引发脑梗塞的发生,因为容易暴怒或者是长时间忧虑、焦虑的时候,是可以使血管神经的调节功能变得不正常,或者是使脑血管收缩,从而引发脑梗塞的出现。
4动脉闭塞患者的饮食调理
1、大蒜粥:粳米100克,紫皮大蒜30克。蒜去皮后,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将粳米入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入蒜,同煮为粥。每日晚间食用。本方具有温阳活血化瘀之效,用于阳虚寒凝、瘀血阻络者,瘀热阻滞者慎用。
2、楂梨膏:肥山楂、甜梨各10千克。均去核,共捣取汁,入锅煎熬,加炼蜜120克收膏。任意服之。
3、赤小豆粥:赤小豆适量,浸泡半日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
4、萝卜粥: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切碎,同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次。
5、乌杞汤:首乌、枸杞、泽漆各30克。每日煎水至300毫升,每日2次,每日1剂。
6、人参银耳汤:人参5克,银耳10~15克。先将银耳用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人参切成小片,用文火煮熬2小时,再入银耳煮熬1小时。分早晚2次服。
7、桃仁粥:桃仁10克,粳米50~100克。桃仁煮熟去皮尖,取汁和粳米同煮粥食。每日服1次。本方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用于瘀血阻络者。
5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
1、动脉闭塞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动脉闭塞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钆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小时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静脉畸形等。
2、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CSF常规正常。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动脉闭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确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
(2)脑拴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火形成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